第82章 大肥肥麽麽噠大伯(第2/6頁)

皇上生怕小孩子們玩心大了不能專心學習,卻又不敢和皇太後硬抗;文武大臣也生怕他們的小殿下玩散了心,可他們面對皇太後,也發憷。

無他,人老了就是有這樣的“資格”,不說皇太後,就是他們自家的老人,他們平時也都是能順著就順著,能哄著就哄著——上有老下有小不容易啊。

關鍵孩子教育不好,人都說“子不教父之過”,哪有說“子不教祖父祖母之過”的?哎……

當然皇上也沒心思計較這些小事兒,皇太後要建就建,反正哪一個學習不用心他老人家有的是方法收拾。

皇上因為乖孫兒的夢帶來的驚嚇消退,確定乖孫兒這真的只是一個“夢”,就開始琢磨。

事關乖孫兒的個人安危,皇上一連好幾天,因為乖孫兒的一個夢,心裏頭不安生。

排除個人擔心,理智回籠,皇上的第一直覺——這是神仙給乖孫兒的示警。

如果大清不注意環境保護,食品保護,控制人口增長過快……大清就會變成那樣。

說實話,皇上真沒對食物安全方面的關注太多,皇上哪能想到人有那麽多的方法坑害人那?還美白劑、膨大劑、增甜劑、催熟劑、防腐劑……

就算不是毒物是藥物,那也“是藥三分毒”,哪有人這麽喝毒藥的,當飯吃?

在皇上的心裏,吃東西,甭管是山珍海味還是野菜窩窩頭,就要吃一個新鮮一個原味,滋補養身——甜不甜的,白不白的,是問題嗎?

“科學發展,也不光是好事兒。”皇上從皇家匠藝學院了解到,元素“硫”確實有美白的功能,比如那枸杞,原生的枸杞曬幹是暗紅的皺巴巴的,用硫洗一洗再曬幹,就是鮮亮好看。

皇上心裏的警惕更深,一連好幾天和大臣們商議解決方案——將來匠藝普及,很多人都會硫的提煉,指望那些商人們的良心?就怕老百姓看到好看的枸杞,就喜歡買這好看的!

皇上嘆氣,對商人的良心非常不放心,對老百姓的明事理也不放心。

一個個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簡直不敢相信,這“科學”,還有這樣的問題?

阿靈阿第一個跳出來:“啟奏皇上,臣就知道那西洋人沒有好心。那硫,吃下去十年半個月的身體沒有反應,也檢查不出來中毒,時日久了,那還能行?那萬一後代都遺傳那個“硫”……一代一代,那還得了?”

揆敘也害怕:“太醫說硫、鉀等等元素,量少發現不了,量大有大害處,影響後代生育,皇上,這‘科學’要不要禁止?”

皇上生氣:“‘科學’類似軍隊的武器、農人的器具,如此大的好處,關鍵看誰用,怎麽用。‘因噎廢食’不可取。”

陳廷敬站出來:“啟奏皇上,周朝時期,朝廷規定:地裏的五谷沒有到成熟的時候,果實還尚未成熟,不得在集市上買賣。

那個時候人還不知道一些牲畜病,只規定毛色不好、精神不好……的牛羊馬不得售賣,不得食用。

後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提到:食饐而鍻,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世人有了“美食”的概念,開始為了“美味”想盡辦法,現在很多美食家批判的,過度烹飪不可取就是這一點……

陳廷敬侃侃而談,結論是,漢唐時期,從西域傳來黃瓜,大蒜,香菜,石榴,葡萄,胡桃等蔬菜水果,而對於刑罰,則是非常嚴酷。

比如肉類,得知肉不能食用,所有者應當立刻焚毀所剩有毒食品,以絕後患,否則杖九十;明知肉不能食用而不立刻焚毀,致人中毒,則視情節及後果,以殺人罪處以絞刑。

到了宋代物價不高,一文錢可以買到七顆蒸棗。宋朝飲食經濟空前繁榮,酒樓飯店林立,小商小販無數。開封的新鄭門、西水門和萬勝門水產事業非常發達,每天有千擔魚運來……

陳廷敬痛心疾首:“《清波雜志》記載,淮南的蝦米用席裹入京,保鮮水平不夠,到了京都都已枯黑無味。小販用糞便浸一宿,早晨用水洗去,就紅潤如新,在賣給城裏人……

還有一些商人為了牟取暴利,米麥之增濕潤,肉食之灌以水。

雞塞沙,鵝羊吹氣,賣鹽雜以灰等現象普遍……”

“商者逐利,無商不奸。宋朝采取連坐抄家處罰,順帶其“行會”組織,上下關卡……動不動砍頭十幾個……堪堪遏制風氣。

如今大清的食品方面的刑罰略松,不砍頭,加大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這樣一方面於商業有好處,也更仁慈。但若是,硫這些物事也用在食物上,臣建議,重拾舊法、連坐、絞刑!”

“臣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