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二章 嶽飛宗澤(第2/2頁)

傳聞這嶽飛一族數百人,數十年前本是元州之民。因故鄉水災遷移至此。之後天聖帝奮起,在二十年前,從匈奴人手中收回了馬邑雲中等郡。先遷三十萬人至北地二郡,又為冀州無地之民分配了荒地開墾。嶽氏由此得益,在宿州紮下了根基。

傳聞其母感天聖帝之恩德,在嶽飛幼年,將‘精忠報國’四字刺於其背。

自然,這只是鄉間的傳聞而已,刺字之說是真是假高飛不知,可他也大致聽聞過此子的性情,為人奉公克己,公而忘私。

以他看來,只有先定下了主從名份,才能得此人忠心報效。否則日後這位,到底是忠心於他的舉主,還是更忠誠於天聖帝及朝廷,仍是兩說——

“主從名份?本公受教了!”

嬴沖的面上,再次閃現出興奮之色。忖道既然此人無主,那也就是說,他只需將宗澤一並招攬,就可將這嶽飛納入麾下!

至於這‘主從名份’幾字,他並未想太多,也不解高飛的用意。卻知這位高郡守,定非是無的放矢。

且以嶽飛的出身與資歷功績,不適合如李綱那般驟升高位。反倒是在他的部曲中更易出頭,也是嶽飛最快的升職途徑。

需知安國公府三鎮之軍,可是正兒八經的朝廷經制之兵。只需嶽飛能在他的部曲中任上三年鎮將,就可直接平調他職,甚至升任三品!

——這在數年前還是難以想象之事,看那王侁只為一個四品武將的許諾,就背叛了安國府,便可知當初安國府的處境,是何等的艱難。

可以今時今日他嬴沖的地位,安排一位家將出任三四品軍職,真是輕而易舉。

PS:歷史上的嶽母刺字,是元人所修的《宋史》杜撰,原字是盡忠報國,後與宋高宗禦賜“精忠嶽飛”四字混同。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之孫嶽珂所著《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