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這些年值了!(第3/4頁)

“嗯……以前去胡老師實驗室幫過忙。”李崢撓頭笑道,“胡老師可以的,他也是這塊料子。”

張石磊愣了一下,看了眼周毅,二人同時大笑起來。

“那我一定轉達給老胡。”

“看來小李的肯定很重要啊。”

再次坐定後,院長夫人也才送上茶水。

李崢本欲趕回實驗室去,放兩位院長詳聊,卻又被硬留了下來。

每個年齡,每種立場的人,看到事物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思考。

對兩個院長來說,眼前兩個小時的數據,已經證明了這個實驗是必然有大成果的了。

搞定了胡增武後,相比於李崢的爭分奪秒,他們已經心照不宣地想到了下一步。

對了個眼神後,張石磊放下了手上的實驗報告,看著李崢鄭重地點了點桌子:“李崢,按照我和周院長的判斷,這個,值一個CNS。”

李崢聽到這個,並沒有太多的表情。

那肯定是值的啊!

畢竟是系統裏的前沿突破內容。

所謂CNS,並不是一個電信運營商,而是三本科學刊物。

《Cell》、《Nature》和《Science》。

對大多數科研人而言,刨去不太實際的諾貝爾外,能出一篇CNS論文,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大理想。

換言之,一個發過CNS的人,走到哪裏,都配得上稱為大佬了。

以此為實力標準,固然有些迂腐,或崇洋的成分。

但很遺憾,這至今仍是最靠譜的標準。

不僅靠譜,而且值錢。

幾乎在國內任何入流的院校,只要成功發表一篇CNS論文,都將獲得一筆50-100萬不等的獎金。

另一點遺憾的是,很多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因當年有限的條件與資源,雖然研究與貢獻很多,但卻並沒有機會獲得這個榮譽。

反倒是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由於大量資源的投入,以及諸如“冷凍電鏡”等前沿工具的入場,得以年少成名。

非說的話,即便是眼前的周毅與張石磊,都未能出現在CNS上。

反倒是胡增武,在有機光伏領域賭出了一片天,追上了時代。

“出名是要趁早……”周毅看著李崢,難以克制地嫉妒起來,“可你小子,這也太他媽的早了……”

作為李崢,他其實已經很克制了,充分學習到大學階段才開始整這個,還是因為系統對使用障礙者的憐憫。

“要不……”李崢也確實有點承受不了,就此問道,“由周院長來做第一作者吧?”

“啊,不不不,不是這個意思。”周毅連忙縮身擺手,“我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指導,能掛在我們化院頭上就好了。”

“好了,李崢。”張石磊也跟著擡手壓了壓,“我們化院不來這套,誰做的研究就是誰的,尤其是周院長,他一直以來就在致力於給青年人才成長空間,你可能還沒意識到,周院長幾十年如一日把心血灑在競賽和招生上,正是為了迎接你這種苗子的出現。”

張石磊話罷,高高舉起茶杯:“我看現在年輕人那話怎麽說來著……周毅,化競永遠的神。”

“永遠滴神!”李崢被說得來起勁了,跟著高高舉茶杯,“沒有周老師,就沒有這個實驗,敬化競永遠滴神!”

“別……別搞得這麽……”周毅勉強舉杯,眼眶不覺濕紅,“不過……張院長真的是了解我的人……看到你和史洋能成長起來……我這些年,值了!幹杯!”

“幹杯!”

碰杯過後,張石磊與周毅商量起了下一步策略。

是的,發CNS,是要有策略的……

這些事情李崢也是第一次接觸到。

首先,作為CNS的審稿人,他們也是人,並不是樣樣精通的全才。

尤其是初審的審稿人,並不是什麽大佬,他們只負責初步判斷論文價值,而最大的依據就是論文的作者,如果作者是成名大佬,也就代表著可以看都不看直接送去復審。

如果是名不見經傳的作者,那就要粗粗掃一圈,憑感覺判斷是水貨還是貨真價實,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初審員拿到論文都要先谷歌一圈作者。

雖然這種判斷依據比較粗暴,但是好用,大多數谷歌不出什麽名堂的人,也確實是發水貨論文撞大運的。

情況就是這樣,所謂的導師資源,學閥權威,別的不提,單單把名字掛在你的論文上,便已是重量級的支持了。

而眼下李崢組的情況,全員默默無聞,為了增加CNS的成功率,照理說應該讓一位成名大佬掛名的。

但李崢本人只接受周毅掛名。

可惜周毅本人在國際上的名望並不突出,他更多的經歷都投在了教育上。

因此即便有周毅背書,效果依然有限。

於是,就只能用第二條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