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由山水至飛虹(上)

五百年前,炎帝的時代,有一支太昊後人進入巴原,跋涉途中為風雨所阻,不得不安營休息。風雨過後,見一道彩虹飛掛於長空,於是首領便下令在此建造永久性的營寨,並留下一部族人駐守,余者休整一段時間後又繼續前行。

這位首領就是當年巴國的開國之君,他在此休整駐紮期間,招募附近蠻荒中的各部族人拓荒開路。路村人的祖先路武丁,便是在這裏加入了巴國先君的隊伍。想當初這裏只是一個簡單的營寨,後來漸漸發展建立了一個城廓,名字就叫飛虹城。

飛虹城是巴原上歷史最悠久的城廓之一,也是如今相室國中除了國都之外,規模最大的一座城池。以“池”來形容“城”,因為它有高大堅固的城墻環護,樣子就像一個蓄水的池子。但城廓可不僅只有城池的形狀,開國之君還制定了一套禮法制度,歷代後人又將這套制度不斷補充完善。

城廓須設軍陣,並操演訓練精銳的戰士。軍陣的規模與城廓的大小、轄境內的人口多少有關,在和平時期,常設的守備軍不少於四陣,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巡守。軍陣的職責當然是保境安民,每季按例都要巡視城廓所轄的每一處村寨、每一條道路。

每季例巡不僅是一種保境安民的象征,也是在傳達城廓最新的消息、告訴人們最近發生的事情,還包括風正大人派人向城廓傳達的國中消息。

通往偏遠村寨的道路平常可能很少有人行走,在風雨之中會日漸荒蕪,一整支軍陣巡城的同時,也等於是將路重新踩平,並順手除去滋生的雜草灌木。除了特殊的情況需要募集人手重修,基本上也就能保障境內各條道路的通行了。

最早的城廓也是由村寨發展起來的,但它正式建立禮法制度之後,就不僅僅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村寨了,普通的大型村寨就算修建了同樣的城墻,也不能稱之為城廓。比如按照規定,城廓中建有廩倉,廩倉中要存有供城中居民食用的一年之糧。

因為城中居住的大多是官員、軍陣、工匠、商人等人,他們中大部分人並不耕作,而是從事其他的工作。萬一發生戰亂城廓被圍,必須有足夠的儲備能堅守下去。

無論什麽樣的敵人來攻,都需要後勤支持,對方包圍城廓後,就算就地收割當地田野中的谷物為食,最多有一季收獲,更多的物資還是需要從大後方長途運輸,難以持久。城廓中的居民可以堅守待援,也可以設法反擊。

每當大的戰亂發生時,得到消息的附近村寨只要來得及,也會把人口和糧食都轉移到城廓中,以防止被屠殺或掠奪,這便是建造城廓的一個重要意義。

這樣的大規模戰亂通常很少發生,但天時災荒卻很常見,如果遭遇大面積的災荒饑饉,城廓廩倉中的糧食也是賑災所用,是一種戰略儲備。所以按照國法規定,太平豐收時節,廩倉中要存夠一年之糧。

蠻荒中的部盟首領若山,前不久已正式受封為山水城城主。若山任命蠱辛為山水城的倉師,就是負責這種事情的。

每年農閑時,城廓會征調轄境內各部族人修補與新建道路橋梁、整飭河道堤岸、開墾荒野田地、疏通灌溉溝渠、制造各種公用之物,這稱之為勞役。只有獲得官方認可身份的貴族才能免於服役,邁入初境得以修煉者也可以不服勞役。除了征役之外,城廓還會按照物產的一定比例征收食稅,以充實國中廩倉。

城廓還是境內民眾組織商貿交易,或自行交換物品的最大集市所在,也是信息交流以及互相學習各種技藝的場所。官方也會教授境內各部族居民學會耕種作物、開墾田地、制作與使用農具。

這種城廓治理制度,是從五百年前伴隨著巴國的建立而出現的,廣袤巴原上的各部族人由此告別了蒙昧的蠻荒年代。巴國每年春秋兩次的正祭,首先要祭太昊天帝,那已經是一種神道的象征;其次祭開國之君,那既是歷代國君的先祖,後來漸漸也成為巴原上生活的各部族共尊的祖先。

假如不是祖先開辟與建立了巴國,為後人留下這一切,那麽如今巴原上的各部族,其生存狀況與蠻荒深處的那些妖族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虎娃也見不到這樣一座宏偉的飛虹城。

祭祖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共同的精神傳承與身份歸屬,同時也象征著現實中所擁有的一切其繼承來源。比如數百年後如果山水城還在,恐怕山爺就會成為山水氏的共尊之祖,接受後人的獻祭。

……

飛虹城的城墻,總體有三丈高、一丈寬,以塊石填土建成。在四處城門兩側重要的地方,城墻則有四丈高、一丈五尺寬。城門以寬大的條石砌成,可容兩輛馬車錯行,門拱上方鏤刻著飛虹城的圖騰,便是一道彩虹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