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恩怨與殺戮(第2/2頁)

然而大周上下處於受害者位置,燕安王的說辭被看作了垂死掙紮和走投無路的狡辯和栽贓。

至於朱承熠的死,朱永昊只輕描淡寫解釋到:

朱承熠是自己主動要求加入巡查隊的。巡查隊身負使命,又有風險,他之所以答應朱承熠,既是念在親屬關系上,希望之有將功補過之心,又希望以朱承熠的身份來保護巡查隊順利進入燕安地。哪知他尚未公布此消息,隊伍還沒完全進入燕北之地,便遭了暗殺……可見是天意……

事實從燕安王發布檄文那一刻便已經輸了。不管先前所有證據的真假,此刻的他已是板上釘釘的謀反罪。

就這樣,朱永昊得償所願,終於站在了最完美的位置用最適合的借口發動了這次戰爭。

他,順應天意,響應民意,眾望所歸!

當時的征北大將軍,正是朱永昊最信任且倚靠的虞博鴻。

歷經了七個月又十八天,大周軍贏了。

然而虞博鴻回信裏卻並不是很高興。

後來他吐露:之所以這場戰爭得以迅速推進和收場,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於與燕安軍多年不死不休的韃軍反戈一擊之緣故。燕安軍被前後夾擊,插翅難飛,焉有不敗之理?……

然而就這一點,當時的說法,是燕安軍多行不義必自斃。完全弱化了韃軍這莫名其妙的出擊。

若沒有多年後再起的戰事,包括榮安在內的大周人還真得以為燕安軍皆是混吃等死,敗絮其中的酒囊飯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