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皇帝有所(第2/3頁)

皇帝說的有道理,立馬有官員出來應聲附和。

“皇上所言極是。此刻遼江戰事吃緊,萬不可冒半點風險。燕安雖說兵力不足,但韃子在燕安附近應該也留不下多少人!”

這一句,正是皇帝想要的。

大家都會算賬。

韃子將主力軍全都放在了遼江,並已攻占不少土地。他們九成以上的兵力都在遼江,那麽在燕安附近留存的基本也就是些烏合之眾。遼江到燕安西邊商路,距離太遠,他們兵力不可能隨時抽調,相互照應。所以燕安兵力雖看著空虛,但不會有大危險。

即便沒有回撤,燕安也是為了大局,忍一忍,熬一熬的事。

但是,韃子此刻能去燕安占便宜,大周何嘗不能去找韃子算賬?或去燕安……走一遭?

不少朝臣也是同樣想法。與其讓燕安軍回撤一部分,不如朝廷出兵去燕安,幫著收復失地,痛打韃子。

“前一陣不有人一直抱怨朝廷不出力,逼迫燕安出兵嗎?剛好可以消除此謠言。也可以讓燕安兵知道,朝廷與他們同仇敵愾。”

“朝廷一貫不被韃子放在眼中,不如好好教訓他們,以振朝廷雄風。”

“朝廷在燕安地的威信不足,這次幫忙驅韃,剛好可以收割一波威望。”

“……”

很多朝臣都參與到了其中,覺得這是良機,萬不可失。

虞博鴻則依舊在偷偷打量正點頭有此意的皇帝。

這主意事實是皇帝先提的,他也不確定皇帝此舉此意是真為了大局著想,還是為了將兵力滲透去燕安。

真要出兵燕安,肯定能大獲全勝,且這仗是容易打的。畢竟燕安來信也只要了兩萬兵力回撤。再結合遼江王對韃子的兵力分析,估計燕安地面臨的韃子不超過萬人。否則他們也不會每次都是千人偷襲。

想來也是因為好打,所以皇帝這想法才更堅定。否則按著此刻朝廷兵力,皇帝不可能如此膽大。畢竟,前一陣光是支援慶南,便已前前後後從京畿地調走五萬多兵力。

虞博鴻也不由考慮到先前女兒所提,這出兵容易收兵難。

朝廷在燕安打贏之後呢?

皇帝可還會讓那些兵力回來?韃子這次將面對兩塞聯軍,戰事之後,實力必然下落。那麽到那時,大周還需要燕安嗎?

換而言之,燕安要做之事,大周自己就能完成,那還要他們做什麽?到時候,撤塞之舉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虞博鴻心頭亦是籠上了一層憂慮。

眾臣正順著聖意七嘴八舌。

皇帝終於正式給出了他的決定:他要應燕安所求,派遣太子,即興王帶兵前往燕安,剿滅韃寇,還燕安子民一方安定,還西行商路以清凈!

朱永興傻眼了。

啥玩意?耳朵裏進蟲了?

自己?打仗?

先前讓他批奏折,雖用的不是畫筆,卻也是支筆,此刻讓他拿刀?他能做什麽?他騎馬都還不如小他十八歲的十二弟呢!更別說是領兵指揮和殺敵了。

“父……父皇……”

他的頭剛要晃起來,卻是收到了皇帝淩厲看來的警告。

朱永興只得訕訕閉嘴,可手卻是一陣顫抖。

皇帝看在眼裏,又是一聲長嘆。

他只得伸手,招呼了長子上前幾步來:

“父皇知道你沒有行軍打仗過,所以心下沒底,覺得不能勝任。但你放心,父皇會給你最好的將軍輔佐你!你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歷練!你以後要登基,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經驗,去積累下,對你大有好處。”

皇帝又壓低聲音:“不許反駁,這是朕送你的機會。不會有危險的。你就是去鍍金,明白嗎?”

皇帝對這個兒子真是煞費苦心。

長子不管是在能力,魄力,觀察力和執行力,甚至是帝王所需的心性上,都比早先的朱永昊差了太遠。不管是朝臣還是百姓,私下裏自然常常會將兩個太子拿來做比較。其實時至今日,許多人都還是認為朱永昊比朱永興要適合這個位置太多。

皇帝只能盡力幫兒子籌謀了。

沒辦法,最近的他越發覺得力不從心。

他這咳疾已經一年半,斷斷續續一直沒好透。朝政繁忙,他著急上火。兒子們接連出事,他肝火郁結。一樁樁事,就這麽一直壓著他。

他上幾月迫禦醫給他開虎狼之藥時就逼問過,他的病會如何發展。院首是自己人,沒有遮掩,告訴他,若能遵醫囑,那麽至少還能有三年時間。

三年?太短了!

宏文眼下還不到十歲,即便自己撐到三年,宏文也擔不起朝政。所以興兒……他還是得給宏文至少擔上三五年吧?

而皇帝心裏更有數的是,禦醫說的三年,已是往好了說。最近的他老是夢見元後,他還夢見過他的父皇,他的泰兒。他知道,他的時日恐怕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