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韓易外傳(五)之俠之信念

每天晚上,當關上電腦躺下的時候,腦海總會浮現出很多讓自己意想不到的畫面,這種畫面很真實,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畫面,就是這種畫面壓抑著自己,久久無法入眠。

沒錯,壓抑導致抑郁了。

寫作的人或許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抑郁的。

自己不知道為何仿佛陷入了一個誤區,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寫作了,現在竟然與當初的本意相去甚遠,想當初躊躇滿志的踏入網絡文學,立誓要在三年之內成為頂級大神,但現實總是骨感與殘酷的,堅持了這麽多年之後,成神的道路越來越遠的同時,在這種心理作祟之後寫出來的東西再也沒有感覺了,仿佛就像是行屍走肉一般了。

從小就喜歡武俠,我的文學之夢也是從武俠開始的。曾幾何時,隨著金古梁溫一個時代的終結,暢想自己能夠扛起武俠的大旗,但後來,只能是看著武俠的大旗越飄越遠,自己的信心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閑雲野鶴般的生活,是我夢寐以求的,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夢境,希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偶爾慢下來,放松一下自己的心靈,如今,生活已經太過匆匆,快到我們無暇欣賞身邊美好的一切。

自己寫不出好的武俠作品,也看不到更好的武俠作品問世,最後,寫了兩部武俠之後,我放棄了。

旗未動,風亦未動,是我們的心在動。

為什麽自己的信心會受到幹擾?為什麽自己的意志卻變得愈發的不堅定?

這不是偶然。網絡文學的出現表面上看來很是熱鬧,可是在繁華的背後卻不是光鮮亮麗,而是人心浮動。任何一家網絡文學的網站其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在推廣文學的基礎上賺得利益,可是現在網絡文學只有利益卻忘記了最根本的東西,這本就是舍本逐末的一個錯誤。

其實,有些話我已經重復了太多遍,也倦了,也累了。我現在能夠做的只是摒棄浮躁,寫出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讀者的文字,至於勸人教化之類的話語倒不是我這種人能夠做到的事情。

雖然我已經不寫武俠了,但是對待文字,沒有孰高孰低,我愛武俠,不代表我不會好好地寫玄幻。

網文也是文學,只不過因為門檻太低,所以泥沙俱下,所以人人皆可成為作者,卻鮮有人能夠成為作家。為何?譬如富春山居圖,譬如國足——底線已經被無數次突破,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一種可笑的悲哀。

我寫武俠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當今已經沒有了武俠,卻只剩下對武俠的消費。試問,當金古梁溫等大家的作品被無數次翻拍直至被意淫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的時候,當武俠早已經青黃不接、當一些不知天有多高的孩童用意念就可以讓書中的主人公僅憑一根手指去毀滅整個宇宙的時候,武俠也就真的消亡了。

武俠的靈魂是什麽?是人心,是人性。透過腥風血雨和刀光劍影,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看到人心的偉大——這才是武俠獨有的魅力。

我能夠從一個武俠的讀者轉變成為一個武俠的作者,只是因為我對武俠的喜愛與掛念,既然武俠這面血色大旗已經沒有人願意用肩膀去扛了,那麽好吧,我來。

隨便在任何一家網站上隨便看一部小說,動輒百萬字甚至是千萬字,難道那真的是字字珠璣?試問諸如莫言諸如阿來諸如連諫諸如金庸諸如古龍等大師的作品有多少是用文字堆砌出的文字?

文字若不能將人世的疾苦與美麗展現出來,那麽文字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

有一點我還要說,那就是弱智的不是讀者,而是一些狂妄自大的作者,他們用自己僅有的一點智商去做了一件很是可笑又極為可悲的事情;他們用自己的智商去丈量讀者的智商,於是乎,大家一起抱著僥幸跳下了懸崖,自此後在泥潭裏面意淫著、掙紮著,樂此不疲。

沒有一定的文學基礎,就想在這個圈子裏走到盡頭,談何容易?

有人問我,仿寫和借鑒會不會就是抄襲呢?

很簡單,金庸先生曾經借鑒和模仿還珠樓主,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的風格,也從此開創了武俠的大唐盛世;古龍先生是在前面兩位武學大師的基礎上又融合了日本的意識流小說以及英國的懸疑小說,繼而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獨有的風格。

任何的創新都是建立在謙卑和崇敬的心態之上,沒有傳承,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古龍先生之所以為後輩們所崇敬所懷念,是因為他是用心用情在書寫武俠,他骨子裏的那種蕭索與寂寞轉化為他筆下的人物與情節——李尋歡、陸小鳳、楚留香、郭大路、鐵中棠……等等等等,皆都是有脊骨又不乏血肉的人物。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世人難免將大師們相互做一個比較,其實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有了上個世紀武俠的繁榮與昌盛。如今武俠式微,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金庸先生封筆已久、古龍先生仙逝多年、梁羽生先生也駕鶴西去、只剩下溫瑞安先生仍然在扛著武俠的那面大旗;他們幾位大師的高度猶如山峰與雲端,後人無出其右,只可望其項背。二來現在真正關心武俠的人越發的稀少,讀武俠的人少了,寫武俠的人也少了,於是乎武俠在一些人看來如同雞肋,在另一些人心中卻變成了無法言喻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