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韓易外傳(九)之七夕東沙傳說

七月七日陰雨綿,相隨佳人伴纏綿。

望眼欲穿三生起,五行之外似神仙。

我欲乘風同歸去,怎奈迷途不能返。

淚灑滴落心淩亂,七月七日是晴天。

轉眼到了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相見的日子。

今年的七月七日仿佛與去年不一樣,同樣與許多年都不一樣,因為前面有兩個六月,兩個六月太漫長,又讓牛郎織女仇恨了一個月的相思之苦。

小時候,總記得在七月七日這天會下雨,所以老人們總是告訴我,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的雨節,今年同樣不例外,依然是細雨蒙蒙,還帶著一絲絲的涼意。

後來,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對這一天也有了不同的概念。

更為重要的是,就是七月七日這一天,已經不再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甚至讓我發現了很多已經埋藏在歷史深處的事情。

熟悉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的老家在東沙,在中國歷史上,這個地方並不是很有名,但這個地方卻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就近現代來講,東沙也是一個戰略要地,地勢奇特,可守可攻,四通八達,如果你隱藏在東沙,除非翻個底朝天,否則根本不可能發現你的蹤跡。

東沙向南三四公裏就是著名的常山,當年蘇軾蘇東坡密州出獵的地方。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常山,常山趙子龍的常山,也算人才輩出,不然蘇軾也不會在這裏寫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等千古名句。

東沙向北大約五公裏,便是更加著名的馬耳山。

當然,在文化底蘊上可能馬耳山要比常山名氣稍稍弱一些,但在我們東沙當地,這絕對是第一名山。

傳聞有一匹駿馬,修煉了一千年後去玉皇大帝處討封,玉皇大帝沉默不語,臥身而眠。馬沉思良久,似乎參透了修煉的真諦,忘卻了自己是匹渾身烈焰飛騰的駿馬,忘卻了自己的興衰、毀譽、苦樂,就此伏在地上一動不動,臥伏一千年後終修煉成正果,全身凝固成了一座千巒起伏、奇峰秀美的山脈。

這便是馬耳山,曾幾何時,公冶長、姜子牙、張擇端、趙明誠、劉墉、竇光鼐、王盡美、王統照、臧克家、崔嵬、王願堅、李仁堂……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曾經在馬耳山上留下腳印。

其實,前面這些都不重要,似乎也與七月七沒有什麽關系。但看似沒有關系,其實都藕斷絲連。

今天,我著重要說的而是馬耳山上的一眼神泉。

相傳,姜子牙封神後,經常在馬耳山與眾神聚會。為了造福百姓,眾神齊力開鑿了一眼泉,據說喝了這個泉水可去除百病延年益壽。所以,後人就稱這個泉為“神泉”。

於是,就在不知道哪一年的七月七日,原本沉睡已久的神泉突然開眼,無數泉水噴湧而出,沿著馬耳山由南向北順勢而下,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不過好奇的眾人跟著這縷泉水一路狂奔,一直來到東沙這個地方。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家人,非常非常貧窮,父親帶著兩個兒子相依為命。

兩個兒子的母親死得早,是父親一把屎一口尿的將兩個兒子喂養大,那一年大病父親患疾,一路西去。

父親死後,因為沒錢,根本沒有地方埋葬,何處埋白骨?

他的兩個兒子自己動手紮了一個架子,兩個人擡著他們死去的父親,順著馬耳山道一直走,為了盡孝心,他們堅持不放下,除非綁架子的繩子斷裂,否則他們就會一直走下去。

足足走了三天三夜,在一出山巒的盡頭,在筋疲力盡之下,繩子終於斷裂。

兩個兒子知道這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當即將父親放下,想要動手在原地將父親埋葬,但是正好在他們的正前方發現一個洞,兩個兒子當即就動手順著這個洞挖,沒有工具也只能用手挖,結果竄出一匹白狼,接著,就噴出了白花花的水,水很急很大,但等兩個兒子將父親放進去之後,水就慢慢變小了,據說,那白狼就是他們父親的化身,而且從此,東沙再也沒有缺過水。

東沙之中有一條小河,這縷泉水正好流入這條小河之中,順流而下,奔騰入海。

那一年我不足八歲,不過已經有印象,那一年恰逢天大旱,整條河水幾乎都已經幹涸了。

這縷泉水算是救了東沙數百人的性命。

老人曾經說過,東沙這條河裏出現過方圓兩三丈的神龜。

那一年大旱,原本河水之中的魚卻一條都沒有出現,怪就怪在這個地方,水幹枯了,卻沒有魚,那原本的魚去了什麽地方嗎?如果說死亡,那也得有屍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