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節 冀州(第4/5頁)

孟聚點頭,他記得前世評論三國時期時,誰說過一句很精辟的話:“三國開始時,軍閥們比的是誰更能殺人;到後來,大家比的就是誰更能活人了。”

“先生的提醒很有道理,我已在準備此事。在並州時,我已下令給各部兵馬和官府,要抓緊督促、組織春耕,勿誤時節。”

孟聚說著,自己也覺得心虛:那些新占領州郡,事務千頭萬緒,自己麾下的丘八說起殺人來個個拿手,但要真務實幹起農桑來,他們哪有這個耐心。

勸農務耕,歸根到底,這種事還是要靠地方文官,但問題是現在自己轄地急速擴充,地方建制混亂得一塌糊塗,文官都是大魏朝的舊官投靠過來的,很多新占領的州郡,孟聚連巡撫或者布政使的名字都記不住。這種朝不保夕的混亂形勢下,還指望地方文官用心督促組織農耕,那簡直跟癡人說夢差不多,自己那道命令的效果——估計跟個屁的威力有得比吧。

文先生含蓄地微笑著,他說:“主公未雨綢繆,思慮深遠,屬下佩服,只是屬下擔心,諸位將軍專心軍務,在民事上只怕不會用心太深,效果難以保證。糧儲問題關系國本,主公不可輕忽。”

看文先生胸有成竹的悶騷樣子就知道了,這家夥肯定肚子裏又憋著什麽主意想獻寶了。孟聚在泥水裏爬了一天累得慌,他也沒功夫陪文先生扮深沉了,直截說:“先生所憂甚是,糧食關系國計,某亦深為此擔憂,想來先生必有妙計獻我?”

看出孟聚隱隱有點不耐煩了,文先生也不敢再賣關子了,他沉聲道:“主公,當今天下大亂,兵亂頻頻,各地百姓紛紛離鄉逃難,無心務農。依學生淺見,解決之道只有一條,那便是軍屯。”

“軍屯?”孟聚眼光一閃,他霍然起立,雙掌一擊,低喝道:“軍屯!”

按照歷史書上的說法,軍屯的好處,那是說也說不完,迅速恢復生產力恢復社會秩序收攏難民之類……歷史上,三國的曹操正是靠了軍屯,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補給,硬生生地耗死了塞北江南的各路英雄。亂世中,“軍屯”二字簡直是軍閥爭霸的無敵殺器啊!

“主公,軍屯之意就是……”

“我知道,就是軍隊來開荒種糧食嘛!文先生,你這個獻策好!太好了!”

文先生一愣,他本來還做好了要費一番口水來具體介紹軍屯好處和勸說孟聚接受的準備,沒想到主公如此聰穎,自己剛說了個名字主公便馬上領會了——主公聰穎,真乃天授啊!

“軍屯也不單說是軍隊種地,還可以由軍隊來招募流民來開荒種地。其實在北疆之時,學生就有此想法了,但那時,條件還不是很適合……呃……直到下了冀州,學生才有了思路。”

文先生說得支支吾吾,孟聚卻也不點破:他明白文先生不好說破的意思,軍屯並不是想弄就能弄起來的。要想軍屯,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大量的富余農業勞動力,二是需要大量的空余耕地。

勞動力好說,現在天下大亂,招募流民很容易,只要養得起,招上幾十萬都沒問題。但大量的農田就不是這麽好找的了,在孟聚的大本營:北疆和朔州一帶,因為尚未受戰火波及,那邊的民眾尚安居樂業,孟聚也不能把老百姓正耕種著的糧田給搶過來做軍屯地。

但在冀州,當年邊軍南下時把冀州殺得十室九空,只留下了大片白地——這就是說,幾乎整個冀州的耕地都是無主之地了,任由孟聚處置。

孟聚和文先生對視一眼,交換了個默契的眼神:“拓跋雄胡作非為,還真幹了件好事。沒有他把冀州的人宰光了,哪有那麽大片空糧田來給做軍屯地?”——只是這話也太過誅心傷德,二人都不好說出口。

興奮之下,孟聚在屋子裏急速地來回踱著步,他停住了步子,目光炯炯地望著文先生:“軍屯一事,先生能否為我主持起來?”

文先生堅決地搖頭:“只怕不妥。學生只懂空談,做起實務並不精善,如此重擔,學生不敢貿然應下,以免耽誤主公大計。不過,主公,學生可以給您推薦一能員主持此事,定能克奏全功。”

“誰?你說!”

“赤城的江海江都督。江都督精明強幹,無論軍政兩務都甚是拿手。他文武雙全,善於統籌運謀,學生覺得,要在冀州開始軍屯的話,江都督該是最合適的主持人了。”

孟聚眼中精芒一閃——文先生的眼睛也太毒了,他加入東平軍也沒幾天,平時不聲不響的,卻是把什麽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孟聚沉吟片刻,點頭:“先生所言甚是,江都督精明強幹,文韜武略皆是精通,確實是主持軍屯事務的最佳人選了。但問題是,江都督已任了赤城都督,那裏是抵禦北魔的重要前沿,那裏也是離不開江都督啊。”——說話的時候,孟聚自己都覺得心虛:江海這個掛名赤城都督,可有機會去赤城上過半天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