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浩劫的輪回(第6/8頁)

“因為地球物理學專業是我們大學的王牌專業啊,它是最難的。我們加圖索家的家訓就是,騎最快的駿馬,追最漂亮的女人,殺最兇惡的巨龍……讀最難的專業,什麽都得是一流的。”龐貝取出芯片插入筆記本。

“這是日本四島五十萬年前的地形,看起來跟今天的日本地圖很不一樣對吧?”龐貝打開一張俯視圖。藍色的是海水,日本四島被海水包圍,西至中國沿海,東至太平洋中部的“皇帝海山”,海底的起伏也被繪制出來了。

昂熱點了點頭:“海岸線很不同,九州和四國的面積也比今天大很多。”

“聽說過板塊漂移學說麽?”

“知道一點。”

“根據魏格納在1910年提出的板塊漂移學說,地殼分為六大板塊,浮在地幔層上漂移,而地幔層裏充滿了熔巖狀態的玄武巖,所以你可以把地球看作一個雞蛋,它的蛋殼碎成了六塊,浮在蛋清上飄來飄去。這些幾億億噸重的漂移得很緩慢,每年只漂移那麽幾厘米,但日積月累它們能飄上幾千公裏。在大概一億年前的中生代,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和南極洲這些大陸都還是一個整體,它們聚集在南半球,形成了名為‘岡瓦納古陸’的超級大陸。在之後的幾千萬年裏它們向著不同的方向漂移,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印度洋和南大西洋。”龐貝說到這裏頓了頓,看了一眼昂熱。

“我聽懂了。”

“作為文科生居然一次就聽懂了你真是了不起啊老兄。”

昂熱實在沒法判斷這是贊賞還是捅刀,只能選擇沉默。

“日本位於六大板塊中的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在六大板塊內部地殼通常都是穩定的,但板塊的裂縫中往往都是地震多發帶和火山帶,迪裏雅斯特號在海底看到的巖漿河就是板塊裂縫,那條河深不見底,下面就是幾千公裏厚的地幔層,裏面存著幾千億億噸的巖漿。處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基很不穩固。這是一張動態圖,你可以看到日本從五十萬年前至今的地形變化。”龐貝點擊播放鍵,陸地的形狀開始變化,有時地基崩塌海水湧入內陸,有時火山噴發巖漿,巖漿凝固,堅硬的黑色山體重又凸出海面形成島嶼。上萬年後島嶼連成陸地,滄海桑田。

“這跟高天原的沉沒有關麽?”

“沒太大關系……”

“沒太大關系你浪費我那麽多時間?”昂熱目瞪口呆。

“別急別急,一會兒就有關系了,先做好鋪墊,免得到時候你問東問西。從地球物理學上說,日本這塊不穩定的國土是注定要沉沒的,但這是個很緩慢的進程,理論上來說需要上百萬年。所以地殼變化沒法解釋高天原的沉沒,歷史上也曾有別的古城因為海水上漲被淹沒,但它們只是泡在幾十米深的淺海裏,潛水愛好者都能發現它們,而高天原卻位於日本海溝深處,那道海溝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

“也許高天原從一開始就是建造在海中的,從屍守的形態來看,古代混血種人身蛇尾,它們也許能在海底生活。”

“不,那座城市原本是建在陸地上的。被空氣包圍的城市和被水包圍的城市,外形會截然不同。在空氣中,城市面臨的是風沙的剝蝕,而在水中,城市面臨的是水流的沖擊,後者的效果是前者的幾千倍。從流體力學來看,高天原符合陸地城市的特征,它有高厚的墻壁和平直的街道,太像陸地城市了。它必然是沉到海裏去的。”龐貝說,“問題只是它到底怎麽沉進去的,這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我知道你們在海溝裏發現了高天原後,立刻就跑到圖書館去查了日本所有的地震資料。在雜亂無章的論文中,有一篇特別有趣,說地質學上能找到證據,在大約一萬年前,曾有一次危機幾乎瞬間毀滅了日本,那是一場接近十級的超級地震,差點把日本四島都給震塌了。”

“地震能把一個幾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家震塌?”

“不是沒有可能哦,因為日本的國土實在是太脆弱了。”龐貝又打開一張圖片,“讓我們深入地殼內部去看看日本的國土。”

這是一張剖面圖,顯示出日本國土的細節構造,上層是黑色的地殼,下面是赤紅色的地幔,地幔層中生出紅色的曲折線條進入地殼層,粗大的紅線通往九州島的阿蘇山和本州島的富士山。

“那些是什麽?”昂熱指著那些紅線。

“巖漿通道,日本的地殼裏都是巖漿河。因為處在板塊裂縫上的緣故,日本堪稱地球上最不穩定的國家,全國有幾百座活火山,富士山就是座活火山,當年它噴發的巖漿堆成了三千多米高的黑色巖漿巖山體,你可以想象遠古時代日本大地上的火山有多麽壯觀,無數的黑色煙柱直通雲層,火熱的巖漿噴泉噴到幾千米高空。連年的地震又在地殼中制造了大量的裂縫,裂縫中則充滿海水和地下水,固體和液體相互混合之後流動性變得很好,我們把這種土壤稱為‘液態土壤’。簡單地說地殼深處都是沉默的巖漿河,海水卻把地殼的表層都給溶解了,在地質學上這被稱作‘溶解效應’。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巖漿滋養了地層中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無氧呼吸中產生了大量沼氣,沼氣無法排出,已經在地殼空洞中積累了上百萬年,總量加起來是地球沼氣的70%以上。沼氣是地殼變化的潤滑劑。”龐貝在茶盤中堆起幾塊方糖,猛地抽出最下方那塊,“超級地震襲來,日本的地基就在巖漿、海水、沼氣之間滑動,最後嘩……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