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第2/3頁)

現在聽到只剩下一刻鐘,也不敢耽誤提筆就寫。

匆匆忙忙寫完,時間差不多也到了,幾人陸續交了卷子,林滿堂讓順安帶他們去學堂,“過些日子,書桌和凳子才會送來。你們先跟孩子們熟悉一下,教他們最簡單的識字開始吧。”

幾人拱手應是。

看到他們每人提著包袱,林滿堂又提醒順安,先送他們去學堂後院,讓他們放下包袱。

順安點頭應是。

周小五幾人跟著順安出了縣衙,又往學堂方向走。

將包袱放下,到了學堂,孩子們已經在教室等候了。

周小五在人群裏掃了一眼,定格在孩子們的發型上,叫住順安,“這位小哥,這裏怎麽都是姑娘?”

“是啊。姑娘也一樣要識字。咱們重德縣一視同仁,不分男女。”順安淡淡一笑。

周小五怔愣了下,想到彩雲那個難纏勁兒,頭皮一陣發麻,故意板著臉進了教室。

教了一會兒,周小五發現,這些姑娘雖也敬佩他,卻並沒有彩雲那種□□獻殷勤的意思,她們每人都很認真寫字。

周小五暗暗松了一口氣。

另一邊,林滿堂將五個人卷子批改後,根據他們擅長的科目給他們定了所教授的科目。

五個人,有五個班,每人負責一個班,教的學生不僅限於一個班,可能是兩個班或是三個班。

做完後,林滿堂讓順安將閨女叫過來。

林曉隨意編了兩個麻花辮,打著哈欠來了前衙,敲了敲門,見屋裏沒客人直接進來了,“爹?您找我有事兒?”

林滿堂點頭,“來,幫我排下課程表。”

林曉拉了張椅子坐下,哈欠連天。

林滿堂見她這麽累,“怎麽?還沒弄好?”他有些疑惑,“羅盤和指南針不是挺像的嗎?”

“還差一點兒。”林曉嘆了口氣,“也不知道怎麽回事,我用水浮磁針始終沒辦法讓它指向正南,總是偏離了點方向。”

林滿堂知道閨女精益求精,可是古代就這條件,寬慰她,“差不多就得了?其實沒必要那麽精細。”

林曉無語,“爹,在海上偏離一點方向都有可能回不來,當然是越精細越好了。我已經把羅盤劃分成二十四等份,看看是不是每次都偏離同一個角度。現在正在做實驗。”

林滿堂聽出閨女的意思,以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百分百無誤,所以只能從中找出規律,他又問,“秦祭酒那邊呢?他還沒消息嗎?”

林曉笑道,“前些日子剛送來信,信中說他弄了指南魚。”

林滿堂頭一回聽說這個,“指南魚是什麽?”

“用一塊薄鐵打成長二寸,寬五分,外形像魚,把燒紅的鐵片放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魚頭蘸入水中,魚尾留出一些,這樣可以讓鐵分子快速固定下來。把碗放到平坦無風的地方,指南魚漂在水面,魚頭的方向就是正南。”

林滿堂又是聽了個天書,他懂不懂,就問最關鍵的,“那這個方法跟你的相比哪個管用?”

林曉攤了攤手,“半斤對八兩吧,都不太準。但是如果按照歷史進程,當然是磁針更管用。畢竟後世用的可都是磁針。”

林滿堂深以為然,“對,磁針才是最準的。那你做完這個,就回去研究你的磁針吧。”

林曉點頭,開始安排課程。

她花了兩刻鐘就做好了課程表,見她爹正蹙眉看著賬本唉聲嘆氣,“您怎麽了?”

“錢真不經花啊。我投出去這麽多,至少要明年才能回本,實在太慢了。”林滿堂嘖嘖,“還有修的那條路,至少要五十年才能回本。”

說起這事兒,林曉也是好奇,“爹,為什麽不用水泥呢?這樣你可以省掉一大筆錢。”

“省個屁啊。”林滿堂也是無語,“你寫的水泥配方:石灰石 67-75% ;粘土 10-15%;鐵礦 0.5-1.5%;煤 8.5-11%。石灰石和粘土都好弄,可裏面要煤炭和鐵礦,咱們就不說這兩樣東西重德縣根本沒有。就是我費盡心思弄來了,可這花費也不低啊。”他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九十裏路,道理蜿蜒曲折,怎麽也得兩百裏。你想想得要多少鐵和煤炭。那可比直接從山上砸石頭貴多了。”

雲南省山多,石頭算是便宜的。要是換成鐵和煤炭,就得從外地運,價格至少得翻三倍。

他沒告訴閨女的是,無論什麽時候,好的東西都得先緊著大城市,因為給大城市修建可以快速回本,而小城市卻要幾十年才能回本。

他這金子要不是白得的,根本舍不得花在這麽偏僻的地方。

林曉恍然,“好吧。”

看來她爹這官當得也不輕松,處處都要精打細算。

“您現在還缺錢?”

林滿堂點頭,“缺啊,這不是要給各家全換上瓦頂嗎?這邊天熱,到了夏天容易發生火災,早點換上瓦頂,也省得我帶人撲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