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第2/3頁)

“這上面是我從戶部謄抄下來的數據,我自己做了數據分析表。”

尉遲恭每年都會到戶部查賬,但他查的是貪官個人賬目,從未看過總賬,更沒有做過數據分析。

林滿堂這張表格,將良國近三百年來的賬目分析得相當透徹。

高祖時期,良國每年的稅收在1500至2200萬兩之間。而後逐年下滑,直到現在的500萬兩。

“我做過粗略分析,為何良國稅收會下滑如此厲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土地兼並,越來越多有功名的人占有土地,這些人可以免一定數額的稅。建國初期,豪強占有的土地大概不到三成。可現在這部分的土地已經上漲到七成。”

良國規定,秀才可以免收二十畝田稅,舉人可以免收一千畝田稅。官越大,免的稅越多。

尉遲恭考上舉人時,村裏的田地便都落到他名下,用此避稅。

連清官尉遲恭都如此做,就更不用說其他官員了。

尉遲恭看到這張報表,心裏頗有些不是滋味兒,枉他清廉一生,竟然也是稅收減少的罪魁禍首之一。

林滿堂好似沒看到他的臉色,繼續道,“將田地掛在舉人名下,這還是比較合理的避稅手段,也是朝廷默認的,更可氣的是不少豪強會采用隱田隱戶的方法避稅。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將近三百年,良國登記在冊的良田不增反減。這少的良田哪兒去了?不就是被隱去了嗎?若是能將這事解決,我敢說朝廷每年至少能為朝廷多征收兩倍稅。只要國庫有了錢,咱們就可以少收窮苦百姓的田稅,讓百姓也能有喘息的機會。”

話說得好聽,但他真要提出稅務改革,那就是與全國豪紳地主作對。甚至滿朝文官都會反對,因為這些官員也是豪強之一。

別說林滿堂不敢冒然提出,就連尉遲恭都不敢。

“第二個原因就是皇家。從高祖到現在,皇室在冊成員已達10萬人,而他們的封地已經占了良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良國從高祖時期都會賜給藩王封地。剛開始是一省一省地給,到後來是一府一府劃分,因為皇室龐大人口,到先皇時期,親王就只能按縣劃分。

雖然這些藩王並不管理地方政務,但他們每年都可以收到所在封地稅收的一成。

別小看這一成,現在國家稅收500萬兩,一成就是五十萬。

“封地還只是一小部分。另一方面,戶部每年都要倒貼宗室一百萬兩。”

皇室成員只要在冊就有品級,像他閨女這個郡主每年可以領米320斛,銀錢320兩。數量看似不多,可這數字乘以10萬,數目寵大嚇死人。

當然如果只出不進,每年國家收的稅還不夠填補宗室。

所以,王室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而且必須是貴禮。

像劉備就因為祖上獻的黃金不夠純,被貶為庶民。

宗室每年送的禮大部分跟俸祿相抵。但即便如此,戶部每年都要撥給宗人府一百萬兩。

再加上許多王室成員為了滿足奢靡生活,還會大肆購買田地。他們身上有爵位,可以免一定數額的田稅。

三項加起來,皇室花費占總稅收三分之一還多。

林滿堂攤了攤手,“您一年抓貪官最多也就有十萬兩。這可是一百五十萬兩,而且還是年年都要支出去。您要是能解決這個,絕對是為國家辦了件大好事。”

尉遲恭活了這把年紀自然也不是傻子,“既然你知道這事,為何不稟告皇上?”

林滿堂接過賬冊,“我才當戶部侍郎幾日,認識的官員少得可憐,想跟這十萬人掰手腕,輸多贏少。”他頓了頓,“而且未必會有官員願意幫我。”

尉遲恭目光幽深,“你想讓我做這個出頭鳥?”

“您可以不做。但是我暫時沒辦法做。”林滿堂將賬冊拿起來,打算放回櫃子裏,賬冊卻被尉遲恭按住,“你剛說沒人會幫你?我來幫你。”

林滿堂卻笑了,勸他,“要不然再等等?”

尉遲恭疑惑地看著他,“等什麽?”

“皇上只有一個大皇子。將來……”林滿堂沒再說下去,尉遲恭卻是聰明人,一點就透。

皇上子嗣單薄,大皇子才五歲,萬一……將來皇上即有可能會從宗室過繼皇子,現在他們與皇室作對,將來皇子登位,肯定會打擊報復他們。

林滿堂會怕也在情理之中,說實話尉遲恭也害怕。

他之前打擊那麽多貪官汙吏,上位者樂見其成,所以無論是先皇,還是當今都願意供著他。

可他現在跟皇室作對,萬一皇上沒有子嗣繼承皇位,他的下場絕對會很淒慘。

這也是林滿堂剛剛說的,不會有朝臣幫他的主要原因。

尉遲恭抽回賬冊,“我回去好好想想。若我真的打算寫折子,一定會告訴你。”

林滿堂站起來朝他施了一禮,“老大人是真正為民的好官。此事事關重大,老大人如果深思熟慮後,也不打算做,也不是您的問題,您別有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