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明朝正德十六年,距離京城三十裏的萬秋山凈通寺。

天剛微微亮,寺院裏已經如同往日一般散布著眾僧詠頌經書的渾厚佛音,借以祈福天下太平。而大方丈也照例跪在巨大恢宏的天鼎之前,等待著天鼎搖出今天份兒的“平安”簽。

一切都應該像以往一樣:歌舞升安,天下太平。

唯獨每日都奉命前來取簽呈報於皇上的錦衣衛,時不時擡起脖子看看東升的日頭,略微顯得有些焦急。天已經微微擦亮,按平日裏的時辰來說,自己現在早就該捧著今天的平安簽奔波在去見皇上的路上了。只見他踱著步子,略顯不安地在大雄寶殿門前走來走去。

不遠處的山崗上,兩名和尚打著哈欠順著樓梯攀爬而去,從兩人去的方向,看得出是要去敲鐘報時。這讓門口的錦衣衛更加不安了。門口拴著的良駒正在低頭吃草,似乎難得享受這種寧靜。

“已經卯時了嗎……”錦衣衛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把目光轉向了大雄寶殿之內。

這可能是朝廷境內唯一一座沒有佛像的大雄寶殿。只是因為,裏面供奉著開朝皇帝所鑄造的巨大“天鼎”。

相傳,開國皇帝耗盡京城之內所有黃金,才打造出了這尊高達三丈有余的三足巨鼎,而在正面鑲鑄著一尊三面觀音像:正面觀音手持經篋,右面觀音手持蓮花,左面觀音手持念珠,傳說隨著陰晴日夜、旱澇春秋的變幻,觀音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表情,簡直栩栩如生,天神下凡。

更加由於是純金打造,即便在夜裏,這尊神鼎也會散發出微微的佛光。

這尊天鼎並不是用來焚香的普通火器;當時的皇上請來了一位得道高僧,耗盡足足十年時間,用凈通寺門口的竹林一段一段砍成竹簡,然後再用沾了金粉的佛墨,一件一件寫上同樣的兩個字:

“平安。”

沒有人知道這位傳說中的高僧到底寫了多少支簽子放進了天鼎之中;有人說,是一千支;也有人說,是一萬支。無論如何,這裏面的平安簽,似乎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從天鼎被放進了平安簽的那天起,聖上正式賜名此鼎名為“天”。歷朝皇帝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來這裏求簽。

高僧曾在開國皇帝面前取出來了第一支簽子:只見他仙風道骨,卻只要輕輕叩擊天鼎,整個三面觀音像就會發出轟鳴,震得天鼎之內的平安簽也搖動不已,繼而會從正面觀音像的手中,抖出來一支簽子。

高僧當時看了簽子,一臉驚恐,跪在皇帝面前,顫抖著呈上。

皇帝也迷惑不已,接過來一看,確實是平日裏準備的竹簡;只不過,上面寫著的卻並非自己所籌備的“平安”二字……

而是金光閃閃的四個大字:“天下大吉”。

高僧跪在地上對著皇帝謝罪,坦言自己準備了不知多少平安簽,卻從未寫過“大吉”二字,這支簽子出現在天鼎之中,只能說是天意,是上天的冥冥之力所擬寫。看來大明江山,必定千秋萬代。

皇帝很滿意,隨即叩拜了天鼎,並且安排了全國上下的得道高僧,日夜在此詠頌經書,為朝廷祈福避禍。

說來也怪,那名高僧在天鼎鑄成之後就沒了音信;而從此以後,歷代皇帝每天第一件事都是派人來此求簽,且一般都是平安簽。而天下也確實太平。

只不過,當偶爾有諸如聖上得子、或者太子繼位一類的事情時,那枚平日裏遍尋不到的“天下大吉”的簽子,一準兒會從觀音手中賜下,足可以見識到天鼎多靈,乃是舉國的神器,人人得而傳頌。

今天,就是這樣一個日子,所以門口的錦衣衛才會著急。皇上昨天剛剛得了太子,龍顏大悅,特命錦衣衛領軍一大早便來此護簽。按道理來說這是一份美差,得了大吉的簽子送承龍顏,賞錢自不必說,指不準自己嘴甜一點,趁著皇上一高興,順便加官進爵。可是今天偏不巧的,簽子遲遲不出來。

莫不是……錦衣衛心中有一個不好的猜測……莫不是,裏面的平安簽已經用完了?畢竟自己一直聽說天鼎裏面的平安簽乃是神賜,遠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想到這裏,他不禁打了個冷戰,急急忙忙跑到了大雄寶殿門口,朝著裏面張望。裏面的大方丈,依舊在叩擊著天鼎,祈求著今天的簽子。

只不過今天,似乎連觀音大士塑像的表情也不似平常。

“今日似乎遲了些許……” 錦衣衛礙於佩刀,是斷不可邁入佛堂聖殿之中的,所以只能在殿外陪著笑,小心翼翼地提醒著似乎還沒睡醒的老和尚:“大師,還請速速得辦……下官還要回去交差呢……萬一皇上醒了以後,察覺這平安簽要是還……不是,這大吉的簽子要是還沒有送到,咱們可能都不好交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