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馬其頓的求援(第2/2頁)

但是只成為伯羅奔尼撒的霸主,並不能滿足斯巴達人的欲望,在斯巴達國王和長老們心中一直有一個巨大的陰影,那就是戴奧尼亞王國。雖然戴奧尼亞和斯巴達現在是同盟,但雙方都很清楚,這種同盟並非出於長久的友誼而是短期利益的需要,而且戴奧尼亞王國還在不斷的壯大,這督促著斯巴達人不得不去統合更多希臘本土的力量,方才能抗衡這個西地中海崛起的強大王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北方。

而恰好在這個時候,斯巴達領地內來了一個使者團,這個使者團來自於愛琴海西北角、蠻荒的群山之中。

馬其頓是一個遠離希臘文化核心區域,地處希臘本土北部邊境,積弱落後的國家。無論是普通希臘民眾、還是知名學者都認為這是一個野蠻人的國度從而鄙夷他們。但馬其頓人則是如此的儒慕希臘,不但他們的國王歷來都自稱自己是阿哥斯王室的後裔(在古風時代,眾多的希臘城邦聯合起來,並選擇阿哥斯人作為盟主,因為阿哥斯有著輝煌的過去,自從赫拉克勒斯後裔們回歸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希臘國王都來自阿哥斯,比如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這也是阿哥斯人常常自詡他們比斯巴達人高貴的原因),馬其頓民眾也常將來馬其頓領地定居的希臘人視為尊貴的客人。

可是馬其頓人對希臘的尊重並不被希臘諸邦重視,因為雖然它的領地廣大,人口也不少,但和它比鄰而居的是伊利裏亞人、達達裏亞人和色雷斯人,在最北端還生活著漂泊不定的凱爾特人,這些種族不但兇悍,而且人數眾多,長年的入侵和襲擾讓馬其頓人疲於應付,其國家也長期處於戰亂中,得不到好好的發展。

而在戴奧尼亞王國九年(公元前384年),馬其頓王室有人勾結伊利裏亞人,發動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入侵,將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趕出了馬其頓。這位國王在逃離馬其頓之前,曾經為了保住馬其頓的城鎮少遭劫掠,也為了獲得希臘人的力量支持,他與馬其頓東南方向的鄰居卡爾基迪克同盟簽署了一個協議,將馬其頓低平地區和沿海的城鎮交給了卡爾基狄克同盟代管。

卡爾基狄克同盟原本是卡爾基狄克半島上的一些希臘城邦組成的同盟,該同盟規定:成員之間完全平等、相互通商、互相幫助,共同抵禦外敵。但是隨著馬其頓部分城鎮的加入,卡爾基狄克同盟的力量得到加強,更是讓位於卡爾基狄克半島中心的強邦——奧林圖斯受益良多。

奧林圖斯人開始期望建立一個囊括了整個卡爾基狄克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的更大的同盟,當然這個同盟必須要由奧林圖斯來主導。

而一年之後(即戴奧尼亞王國十年),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在塞薩利和卡爾基狄克人的幫助下奪回了王位。阿明塔斯在王位穩固之後,就想要收回之前贈送的土地,這遭到了以奧林圖斯為首的卡爾基狄克同盟城邦的拒絕。

此時,塞薩利人也幫著阿明塔斯向塔爾基狄克人呼籲。雖然塞薩利與馬其頓這兩個國家不時有邊境沖突,但塞薩利人很清楚:一旦他們的鄰居馬其頓的力量太過削弱,導致無法抵禦兇悍的伊利裏亞人的話,對塞薩利和卡爾基狄克同盟都不利。

塞薩利人的勸說讓卡爾基狄克同盟中的一些城邦開始動搖,尤其是其中的兩個城邦阿堪圖斯和阿波羅尼亞,他們擔心長此下去奧林圖斯力量快速增長,從而主導整個卡爾基狄克同盟,於是暗中派人向阿明塔斯建議:向斯巴達請求介入。

所以,馬其頓使者來到了斯巴達。

對此,斯巴達長老議事會召開會議,進行討論。

馬其頓使者幾乎沒有費什麽口舌就說服了斯巴達人。因為科林斯戰爭的慘痛教訓使斯巴達反對任何形式的希臘城邦同盟和聯盟,甚至他們將這一意見寫進了“大王和約”,還逼迫阿哥斯、底比斯拆散了同盟,現在卻又出來一個卡爾基狄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