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4/6頁)

上身所穿的長襖那足足寬一尺有余的袖子比起窄袖的旗裝更多了幾分靈動飄逸,在挽袖上繡著一朵朵姿態各異的芙蓉花,長襖大身上繡花不多,卻有著復雜的邊飾,並且在長襖的下擺處繡了幾多芙蓉花。

下身所配的湖綠色馬面裙繡著同樣的芙蓉花紋,外面披了一件品月色芙蓉花暗紋錦緞披風,烏黑的長發梳了一個平髻,發髻上只戴了兩只金嵌珠寶扁豆蝴蝶紋簪,瑩白如玉的皓腕上只戴了康熙送給她的那只金鑲珠翠軟手鐲。

蜜菀白皙的小臉兒上雖然未施粉黛,臉頰上卻透著淡淡的粉色,粉嫩的嘴唇雖然沒有塗抹了胭脂的紅唇那般魅惑人心,卻自有一股少女特有的青春的氣息,別有一番動人之處。

康熙望著蜜菀,不禁笑著感嘆道:“若不是菀菀梳了婦人的發髻,有誰會看出菀菀是一個已經成婚的婦人,而且都已經是兩個孩子的額娘了,只怕還以為菀菀是一個待字閨中、尚未出閣的少女呢!”

蜜菀心裏其實覺得康熙的話很中聽,哄得她滿心歡喜、十分受用,然而,口中卻依然按照娘親黃氏從前對她的教導,謙虛的說道:“皇上謬贊了,菀菀哪有那般年輕?如今菀菀都已經是做額娘的人了,看著胤祥和鈺珩長得這樣快,菀菀心裏既盼著他們快些長大,又不希望他們那麽快長大。菀菀都怕等胤祥和鈺珩長大之後,菀菀就變老了呢!”

康熙寵溺的捏了捏蜜菀粉嫩的俏臉,感嘆道:“就憑菀菀這張粉嫩的臉蛋兒,只怕再過二三十年也依然是現在的模樣,不會老的。”

康熙看了看時辰,便吩咐兩個已經換了衣裳的乳母抱著胤祥和鈺珩,牽著蜜菀的手走到儲秀宮門口,登上馬車向宮外行去。

原本蜜菀還想要與胤祥和鈺珩坐一輛馬車,然而康熙卻提醒蜜菀道:“此番路程可不算近,一會兒兩個孩子餓了可是需要乳母們給他們喂奶的。一會兒出了宮再換車難免有些麻煩,還是讓他們和乳母們單獨坐一輛車吧。”

蜜菀雖然很想親自喂胤祥和鈺珩喝奶,但是又不能讓康熙知道她其實一直在偷偷喂養兩個孩子,因此,蜜菀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胤祥和鈺珩被乳母們抱著乘了另外一輛馬車。

眼見著馬車出了宮門,蜜菀好奇的問道:“皇上這是要帶著我們母子三人去哪裏呢?”

康熙笑著解釋道:“朕聽說民間有給新生兒“寄名”的養育風俗,說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保佑孩子平安長大。朕看重胤祥和鈺珩,自然要為他們考慮的周全一些。因此,朕前些日子便命人打點好了,只等你出了月子以後帶你一起去廟裏燒香祈福,為胤祥和鈺珩寄名。”

蜜菀恍然大悟,心裏暗自感慨原來康熙竟然也相信這個寄名的辦法呀!

實際上,蜜菀對寄名這件事情並不陌生,因為蜜菀小時候,王國正和黃氏為了保住她無病無災、平安長大,也是給她到寺廟裏寄過名的。

蜜菀記得黃氏曾經告訴過她,用寄名的方法保佑孩子平安長大的習俗在前朝便已經出現了。而到清初的時候,寄名的習俗幾乎盛行於全國各地。

所謂“寄名”,便是指新生嬰孩的父母家人由於擔心孩子會夭折或者身患疾病,便將孩子寄名於神明,如觀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或者即寄名於僧尼,用此種結“幹親家”的方式保佑嬰孩無病無災、平安長大。

在行“寄名”禮的時候,父母需要抱著嬰孩兒到廟裏燒香祝禱。並且需要事先用紅布做一個袋子,將孩子的生辰八字寫在紙上,放在袋子裏面,並且將之懸掛於神櫥上,這便是人們常說的“過寄袋”了。

接下來,還要由僧人或道士代表神佛,為孩子取一個名字,並將道髻、道衣、符錄等物及刻著“長命百歲”、“金玉滿堂”、“福祿壽喜”、“芳齡永繼”等吉祥話語的長命鎖、銀項圈等賜給嬰孩,讓嬰孩帶在身上。在行過寄名禮以後,孩子便要按照規矩稱呼這位為他取名字的僧人或道士為“寄爺”了。

在寄名後三年內,每逢到了年底的時候,這些寺廟道觀都要準備飯菜送往孩子們的家中,孩子的父母家人也會施舍給這些僧人或道士一些金銀錢財,每年皆要如此行事,方才能夠全了禮數。

直到孩子長大成婚之後,才能將“過寄袋”從寺廟或者道觀中取回來,稱之為“拔袋”。到此為止,才算解除了孩子和寺廟道觀之間的寄名關系。

蜜菀想起娘親黃氏從前還對她說等她成親嫁人之後,便要帶她一起去廟裏將她的過寄袋取回來。蜜菀想到自己未能按照約定陪伴娘親一起去寺廟裏取她的過寄袋,心裏不免有些失落與感傷。

康熙見蜜菀忽然有些傷心起來,便皺著眉頭忙問其緣由。蜜菀倒是沒有對康熙隱瞞自己剛才的心事,對康熙講起了在她小時候父母為她到廟裏寄名的事情,又對康熙說起了她心裏對娘親黃氏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