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1章 此去京城尋富貴(第2/2頁)

……

從梨樹村出發才走了六七裏路,魏良臣就有些吃不消了。

習慣了前世交通工具的便利,陡然回到幾百年前用兩個腳板底走路,良臣陡然還真不適應。

在路邊一塊石板上歇了會後,良臣咬咬牙繼續上路。中午之前他得趕到縣裏,要不然就搭不上大車了。

又走了幾裏,腳下雖疼,不過良臣總算撐下來了。

隨著太陽的升起,一派田園風光呈現在了魏良臣的眼前。路兩邊除了麥田就是丘陵,還有一片很大的草場。

空氣十分的清新,視野所及,一片綠色,讓人心曠神怡。

那片很大的草場是太仆寺設在肅寧縣的馬廠用來養馬的,良臣不止一次在這裏偷人家馬騎。三個多月前,也是在這片草場叫馬廠的人逮住,活生生打斷了腿。

要不是沒有時間,良臣多半就會停下拿筆在小冊上記下這樁事。

有關馬廠的事,良臣知道的不少。

近些年還好,早年間河間府這一帶的百姓都有個負擔,那就是替朝廷養馬,即所謂的“官馬民養”。

“官馬民養”是明初宣德年間制定的,由官府指定養馬戶,五戶養一匹,其中一戶為“馬頭”。五十匹為一群,選一戶為“牧長”。按規矩,一匹母馬,每年要向朝廷交一匹馬駒。

凡是馬戶都可以免交田租,並且可以在官府草場上放牧。這制度早期對於明朝的軍馬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時日久了,和所有的制度一樣,“官馬民養”也是弊端百出。

因為馬養死了馬戶要賠,交不出馬駒馬戶也要賠。僅是這點,倒不足以摧毀“官馬民養”制度,最致命的一擊來自於朝廷本身。或者說,是那些皇親國戚們。

明中期以來,河間府的草場大半都被劃為了莊田,沒有了朝廷草場牧馬,馬戶們只能在自家地裏種草,如此一來,就不能長糧食。沒有吃的,矛盾一積累,便連續爆發了幾次馬戶起義。

直至如今,馬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若非太仆寺負有禦馬重任,皇室還需最後的臉面,只怕這肅寧縣的馬廠和草場早就不存在了。

一邊唏噓,一邊咬牙切齒,良臣從馬場邊上的小道穿過,終是看到了前面通往縣裏的官道。

官道是青石板鋪成,有年頭了,據說是百年前鋪就的。不少石板已經發黑,邊上更是長滿青苔。遇上下雨天,走在這些石板上,不但不注意會滑倒,更是走一步就濺一地水。

岔口處有個涼棚,是附近村民為了補貼生計搭的茶水鋪。南來北往的旅客要是走累了,想歇個腳,喝杯涼茶,那這便宜的茶水鋪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良臣有些口渴,身上又沒帶水囊,便尋思到茶水鋪買杯茶喝。

鋪子裏忙活的是個老婦,一邊燒著水,一邊招呼著三兩個客人。

“給我來杯茶。”

良臣剛進鋪子坐下,就聽來時的路上有車軲轆聲。他扭頭望了過去,卻發現是張家老幺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