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0章 如作俑者(第2/2頁)

蔣方印不想做海瑞那種官,那種官太苦,買點豬肉打個牙祭都讓人驚呆的官,實在不是他做的來的。

他原本是想繼續上進,考個進士的,可惜,運氣實在是不好。

不甘從小官做起,又實在考不上進士,蔣舉人索性就當了“山人”。

一般來說,“山人”一聽名字,就當是居住在山區,與外界接觸轉較少的山區百姓。然而,從“山人”這個稱呼問世以來,代表的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山裏人,而是那些沒做官卻想做官,身在民間卻想擠進廟堂的讀書人。

他們的典型特征就是都有功名,或是舉人,或是秀才,但卻全部放棄科舉,雲集於兩都或九邊,通過各種方式想躋身廟堂。

他們的榜樣有三位,一位是“陽明山人”王守仁,一位是“弇州山人”王世貞,一位則是“四溟山人”謝榛。

十三年前,成了山人的蔣方印成功成了朝廷大官楊鎬的幕僚,本想借楊鎬的勢一飛沖天,豈料楊鎬卻因為諱敗為勝被皇帝下旨罷免。結果就是蔣舉人整整蹉跎了十三年。

直到,一個多月前,幾乎被所有人認定不可能再復出的楊鎬突然得到了新的任命。

吃一塹長一智,這一次蔣舉人不敢將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裏了。因此,在得知恩主的副使竟然是宮裏的紅人,他的心思一下就活了。

活了的結果就是倒黴的魏舍人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沈陽。

魏良臣不知道始作俑者竟然就是自己引為知己的蔣舉人,他現在一心掛念的就是“規格”二字。

規格就是逼格。

曹家嶺村的那座小廟實在是不入他的耳目,令他耿耿於懷。

他想象中關於自己的生祠就算不比孔廟,至少也得是文成武德,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那種。

要有統一的建築樣式,要有統一的廟風,要有統一的工作人員,要有統一的宣傳途徑……

良臣沉浸在對自己生祠的規劃之中。

現在的他,身心還是很放松的。

一來,降倭得到了有效安置,托蔣方印這個欽差正使幕僚的身份,長勝堡的守備胡三炮不得不答應提供一段日子的吃住。

二來,遼東百姓的淳樸熱情還是深深的打動他的。

三來,沈陽城越來越近了,這意味著,如果楊鎬不是糊弄他,他有可能在這座重鎮裏面創造一筆很大的GDP。

鄭鐸帶著部下依舊隨魏良臣來了沈陽,除了這些飛虎稅兵外,大島還帶了十個擅使長刀的降倭作為欽差副使的貼身護衛。

……

作者注:海瑞,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