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4章 公公救國,不是笑話(第2/2頁)

不但如此,劉瑾還恢復了洪武時代那種嚴厲治貪的刑法,不過與洪武時代不同的是對於貪腐的官員不再是以體刑的方式來處罰,而是代之以經濟手段來處罰。

針對科舉考試中南方人多的情況,劉瑾限制南方人的錄取比例,增加中西部舉子的錄取比例;劉瑾還命令寡婦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將強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僅不能由本省人擔任,就是鄰省人也不行,帝國的官員開始南北大對調,任職漕運總督的官員也不能跟運河沿岸的省份發生任何聯系。

劉瑾派人清理天下田畝,將隱瞞的田畝分給自耕農耕種,限制士紳和軍官占田,他還從內廷和戶部、兵部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軍屯、軍庫、皇莊、糧倉、漕糧、兩淮的鹽政,還有國庫下撥的資金。

總之,劉謹的變法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符合明朝實際國情的,其中很多政策後來都被張居正用過。

可惜,就因為劉謹是閹人,所以,他的變法在各種史料中就成了笑話。

二叔魏忠賢掌權後,同樣也進行變革,內容和劉謹的有幾成相似,同樣都是不利於士紳集團的,朝給農民減負方向努力的。

變革很有成效,國庫充足,邊事穩定。

可惜,天啟一死,二叔的努力就付諸東流。

和劉謹一樣,二叔做的種種改革,都被士大夫們編成各種笑話段子加以嘲諷。

太監為了人民,為了國家求改革,從上到下的官僚卻都反對,聽著真是個笑話,然而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究其根本原因,階級利益而矣。

海貿這一塊,實際上在隆慶年間已經開放,不過放開的是民間,而非官方。大明朝在福州月港倒是有個督餉官,可惜只是一個小港口,但就是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數十萬兩!

主持開關的不是文官集團,也不是內廷的太監,而是隆慶皇帝本身。

隆慶,是一個被忽視的皇帝。

在良臣看來,隆慶是一位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皇帝。表現在其登基之初,就定下開關為主要治國方略,使得明朝經濟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貿易最頻繁的國家。

在做開關這個決定時,隆慶的魄力真的舉世無雙,他面臨的不但是文官集團的反對,更是祖制的壓力。

很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無法阻止皇帝開關之後,文官集團變著法子削弱此事的影響力,將其限定在民間,並且通過種種繁瑣的程序限制海貿規模,最終在隆慶死後,海貿影響迅速下降,成果也被沿海的士紳集團竊取。

據良臣所知,現在南方的沿海地區活躍的海商們,其實就是沿海的士紳集團代言人。他們在未開關之前走私謀利,開關之後竊取國策成果,一個個富的流油。然而,明知海貿有大利,這幫人卻堅定的阻撓朝廷開放全部海禁。

不是目光短不短淺的問題,而是銀子歸誰的問題。

錢叫公家掙去,還不如落自家腰包,幾千年了,這就是個解不開的死結。

明朝,最大的一個悲劇就是,能幹的,有勇氣變革的皇帝,都很短命。

正德、隆慶、天啟,三個短命皇帝無一不是最具勇氣的改革者。

三位有兩位,死因都是掉下河,病了,死了。

速度很快,非常快。

普通人掉下河,上來,怕也沒這麽容易就死掉吧。

到底怎麽回事,良臣也只能想想。

其實,細論起來,萬歷還真是骨子裏繼承了他爹的一切。

終萬歷一生,先是礦監稅使,然後對海外的金銀很感興趣,準備發兵呂宋,進行海外征途,可能就是受他父親的影響。

僅當下明朝的情況,良臣想要推動變革,應對十年後的危機,只能走內廷的道路。說句難聽一點的,大明朝眼下也只能由公公們來救了。

原因無它,公公們能繞過現有體制去做事。

當然,這需要皇帝的支持。

良臣現在需要的是劉吉祥的支持。

“扶持”二字,是他今天晚上聽到的最高興的兩個字。

“大海航行靠舵手!”

良臣突然說了這麽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