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2章 陛下,臣帶銀子去見您

南直隸的糧價這段時間漲勢驚人。

原本南直隸的糧價就比其它地方高,米價為每石三四百文,麥價則為七八十文,豆子百文。

結果,現在蘇松一帶的米價騰至一石一兩二三錢,個別地區如上海縣米價更高達一鬥就是一錢六分,叫人驚嘆。

糧價之所以暴漲,乃是因為江南鎮守衙門到處派人購糧。

蘇州、松江、常州乃至揚州、泰州、嘉興等地的糧商都接到了來自江南鎮守中官衙門的糧食訂單。

鎮守中官衙門給出的利潤十分可觀,導致各地糧商將原本應放到市面上出售的糧食轉運吳松特區,使得市面上的糧食存量一下減少,自然就導致糧價上漲。

江南之地,本就因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而減少了莊稼種植,使得糧價比其它地方高出不少。再經此大規模收糧,糧價若不瘋漲才是奇事。

各地官府對糧價上漲不能坐視,這是涉及民生根本問題,應對不及時會出民亂的。

可是無論是應天巡撫還是地方官吏,都拿大肆購糧的鎮守中官沒辦法,只能一邊痛罵魏閹禍亂地方,一邊派人往更遠的地方購糧。

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出面強迫糧商必須留出一定糧食供應市面,而如上海縣等糧價上漲重災區,則是直接開了平倉,這才勉強把糧價壓了一些下去。

鎮守中官魏公公對外界的指責也很無辜,他老人家真金白銀的買糧食,不偷不搶,也不強買強賣,怎麽能是壞人呢。

公公也難辦,他要養人,養人就得有糧食。

特區這巴掌大的地方哪有糧食產出,只能靠買。

甭管什麽時候,大筆購買某種商品,肯定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這是市場經濟所決定的,非人力可挽回。

好在,糧價上漲也就是一波的事情,滿足基本需求後,魏公公也不可能再買下去。

畢竟,他的錢也有限。

公公給未來特區乃至大明朝糧食需求地規劃在安南,隨著天氣逐漸變冷,不出十年,國內糧食生產肯定會遇到大問題。

屆時,解決問題只有兩個方案。

一是大規模屠殺,人為減少人口,緩解糧食壓力,便如滿清入關後那般。人都被殺了,地方就騰出來了,也沒那麽多流民了,生產秩序自是能慢慢恢復。要不然,八旗再能打,也得面對崇禎時期的流寇之亂。

二則是大規模從國外輸入糧食。

毫無疑問,魏公公肯定選擇第二個方案。

再配以強制性的屯田或有條件的土地流轉,應當能最小程度的減輕天災影響,盡可能的保留民力和國家元氣。

這一次大規模購糧,總計開銷達二十余萬兩。

另外,除了買糧外,油鹽這些也要大量采辦,衣食住行,無一不包,只要是特區和官兵需要的,公公就叫下面去辦。

他從南都弄了很多銀子不假,可銀子再多得花出去才有價值,要不然跟廢鐵有什麽區別。

江北商會揚州分會的部分商人從中尋到商機,自告奮勇要包辦這些業務。一來是可以從中獲得利潤,二來則是能更近一步和魏公公及海事特區綁定關系。

對這些商人的請求,魏公公不會不允,但要這些人將廠子設在特區內,美其名曰帶動特區經濟發展。

無論是榨油,還是紡織,亦或染布,哪怕是開個裁縫鋪,都能雇傭一定人員從事生產。上遊、下遊全套商業體系下來,再有中間和服務業,何愁特區人氣不旺,何愁特區的商業氣氛不進一步活躍起來。

海事特區整體是為海事服務,但最終的目標是要成為大明朝對外商業的窗口,也是大明朝對外輸出影響的基地。

只要是商品,能夠流通的,魏公公都鼓勵商人或平民參於其中。只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更多的產業在其中,特區才能慢慢向周邊影響,最終通過商業影響驅逐東林黨人的政治影響。

正如公公不斷強調的,經濟帶動民生,進而富民強國。

“經濟”二字如今是海事特區人人掛在嘴上的,因為不管他們到哪,都能看到用石灰刷在墻上的標語。這兩個字出現的頻率之高,比聖人講的道理都多。

回到特區的第七天,公公正式決定擴建大明皇軍,建立大明皇軍的第一支師團級部隊。

為此,他在參考了戚家軍及當下明軍制度,熬夜擬定了一個師團擴編方案。

該方案中,一個師團擁有兵員28000人左右。

每師團下轄3個旅團,定兵額9000左右。

每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以及一個輜重聯隊。

步兵聯隊擁戰鬥兵員2800人,非戰鬥人員400人,計3200人一聯隊。

聯隊下轄四個大隊,每個大隊8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