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4章 北上(第2/2頁)

大約半個時辰後,在徒弟的幫助下,二老才算把銃管焊好。

魏公公以為就這樣了,不想還有工序。

這根銃管被重新放到爐中燒至通紅,同樣準備一根鋼芯,然後將已燒至紅亮的鐵管套在鋼芯上,由主匠把鐵管接口處大力的敲砸成一體。在此過程中,鋼芯隨時要抽出冷卻,冷卻鋼芯同時鐵管回爐加熱,最後打成的鐵管才是可以制銃的銃管。

魏公公看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了。

第一,肯定是保證匠戶的待遇,使他們有工作積極性。這一點溧陽鐵場的礦工腳夫們就是例子。

第二,則是補充人手。

現在算上北京帶來的,加上從民間招來的,共有三百多匠人在制造總局幹活,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不是熟手,因而按嚴格打造一根銃管需要的工藝和時間來算,頂天了一個月制造總局也僅僅能生產出四五百杆火銃來。

這個速度比流水線差的遠了。

所以,魏公公命鄭鐸將從浙江定海衛中左所擄來的那批的士兵都調到制造總局來,另外南都帶來的那幫俘虜中也抽一批過來。

“咱給你這再補六百人,如何安排他們,由你們自行決定。”

魏公公也知這制銃不是人多就能的事,重要的還是工藝進步和熟練程度。他調這幾百人過來不是直接上一線的,而是幹生爐苦力和其它輔助工作的,以減輕匠戶制銃之外的工作量,使他們的效率能夠提高。

當然,這些人也是作為學徒工存在的,魏公公希望王、洪二位匠戶能夠當老師,把手藝好好的教教,他不會虧待二人的。

多一些人幹活,就是減少自己的工作量,王、洪二老如何不知其中好處,自是滿口答應。

說白了,魏公公並沒有做任何創新,他只是將從前的制度重新撿起來,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而這,就是最現實的,也是最有效的。

當然,前提是他魏公公現在很闊,要不然,他也負擔不起。

吩咐完這些後,公公又命李炎昭組織人手往各營檢查火銃,質量過關的留用,稍有問題的都拿來制造總局,能修補的就修補,不能修補的就拆了回爐。

絕不許一杆火銃在皇軍將士手中炸膛,是魏公公給鄭鐸,也是給李炎昭下的死命令。

同時,又加撥一萬兩白銀用於火銃制造。

公公相信,經費充足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任何科研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錢多。

公公還交待了很多,李炎昭在他身邊哈著腰,拿著筆不停的記著,唯恐記漏了。

制造總局其余的大小管事也都有樣學樣,一個個拿著小本子圍在公公四周,一臉認真的聽著記著。

這讓魏公公很高興,也很有成就感。

天之驕子,大抵就是如此了。

晚飯,公公就是在制造總局吃的,和三十多個匠戶一起吃的。

飯後,公公特意和這些匠戶們談心,聊些家長,噓寒問暖,有什麽困難當場就吩咐予以解決,使得匠戶們對公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更重。

爾後,公公說了自己對於火銃和火銃制造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引導匠戶們開動腦筋,想著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能生產出更好的武器。

“官兵拿著你們的武器上陣殺敵,為的是什麽?為的便是保護咱們的國家,保護你們。所以,你們啊要好生用心制,只有咱們的武器厲害了,官兵們才不會無謂犧牲……”

公公正說著,卻見燒水的茶壺開了,他便不經意的指著那被熱氣頂起的壺蓋,笑著於眾人道:“看,小小茶壺的水汽都能把蓋子頂起來,這要是個大缸水,那水汽豈不是能把人都頂起來麽?若是有這麽個東西能持續不斷的動起來,咱們不是可以不必人工捶打,省好多事嘛……唔,這就是動力嘛。”

魏公公提出了“動力”這一概念,但他不會以為匠戶們聽了這個詞就會給他搞出蒸汽機來。

他還年輕,有的是時間,不必急於去搞那些,他只要把一些理念輸送給這些匠人們就行。

中國之地,藏龍臥虎,能工巧匠更是數不勝數。

一個合格的穿越者,理念的輸送和人材的培養,比之親自去倒騰更重要。

次日,公公在制造總局數百“員工”的歡送下,翻身上馬和眾人揮手告別。

不少周圍村莊在制造總局打工的婦人們難過的都哭了。

此情此景,讓人感動。

這怕是古今以來,第一個如此得婦人心的太監吧。

一個時辰後,公公的身影出現在大本營。

很快,一號令發出,520名海軍官兵、100名參謀學員以及450名陸軍勇士登上了戰船,向著北方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