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3章 你們讓咱很為難啊

魏公公是很有底氣的問話,底氣的來源便是那面匆匆趕制的“欽差臨時提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長幡。

長幡上的官銜通俗來講,就是代廠長。

代理某事,不是魏良臣首創,這是當今皇爺的政治智慧,他只是將皇爺的精神充分領悟,並進一步發揚光大而矣。

而皇爺的這個政治智慧則是“精兵簡政”的精髓,眼下六部堂官缺任四個,可缺任堂官的部衙照樣維持的很好,說明什麽?

說明一把手的存在重要性並沒有外界以為的那麽高。

沒有了一把手,也不代表這個衙門就不運轉了,相反,運轉的很好。

以前,一個衙門有官吏百人,辦事十件。現在,官吏不到一半,辦事仍是十件,這說明沒必要有那麽多官嘛。

而各部衙代堂事的那些侍郎們,又哪一個把事情做壞了?

沒有,絕對沒有!

相反,在代理制下,朝廷運作的效率是前所未有的高。最重要的是,代理制下的官員們,不敢一言堂。

這就有效杜絕了貪汙腐敗,杜絕了盲目上馬,杜絕了一拍腦袋就亂幹……

治國,治的不就是一把手麽。

這要是沒有一把手,大家都想做一把手,是不是就能更好的表現,更好的證明自己呢。

皇爺,高啊!

魏公公對皇爺的政治智慧那是發自肺腑的敬佩。

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宣稱的“眾正盈朝”另一個含義是什麽?是大量的不作為官員湧入朝堂和地方,使萬歷中後期對吏治的整頓成果徹底崩潰,也加劇了國庫負擔,內憂外患之下,最終導致崇禎哭著求人借錢。

這大明朝的官呐,拿的可不是死俸祿。

萬歷,是一位不走平常路的皇帝,是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

身為內臣的魏公公,自是要秉承上意,進行改革。

所以,他加封自己為臨時東廠廠長。

法理上,源於皇爺的上諭。

理論上,是源於皇爺的裁官精神。

行動上,是源於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道皇爺的心思,就得在實際中予以實踐。

魏良臣相信,皇爺是不會對他這個做法產生疑問的。

如果有,那就是銀子不夠多。但他堅信,皇爺是不會有疑問的,因為這一次,銀子不少了。

皇爺真要有疑問,那就真是一點逼數都沒了。

另外,他不是真的要當這個廠長,他只是臨時代辦一下。皇爺真要物色到合適的廠長人選,他魏公公絕不貪戀權位,堅決做到唯中央命令是從。

他自認就是這大明朝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這份毛遂自薦的忠心,一言一行都將他對皇爺的赤誠之心表露無遺。

魏公公,真是大明朝的好公公啊!

……

霸氣不霸氣的,魏良臣無所謂,他弄出這麽大的陣仗來,不過是讓東廠上下感受一下他魏公公的實力。

不管何時何地,實力這個東西總是王道。

想要把代理廠長幹好,就得展示下實力。

有人反對嗎?

沒有!

望著魏公公脖子上的大金鏈子,大小档頭們無一不是沉默。

沉默也是一種態度,既可以說他們不敢明著來質疑,也可以說他們是默認這個現狀。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皇爺究竟是怎麽想的,畢竟,曹元奎公公死的太冤枉,而另外三位能夠及時了解宮中第一手資訊的內档不在這裏。

從開場亮相到現在,魏良臣已經做到了先聲奪人,大陣勢擺出來的台面和氣場,已然壓制住了東廠上下對他老人家的一絲懷疑之心。

魏良臣也無所謂是不是有人反對,他朝地上跪著的眾人擡了擡手:“都起來吧。”

真要有人反對,他也不會如何。再怎麽說,他是朝廷的公務員,不是台北的幫會老大。

喊打喊殺這種事,實在是不合他這個層次大佬的逼格形象。

他頂多也就是找人和對方談談心,做做思想政治工作。

治病救人,懲前毖後。

陸通、鄧泰他們一一起身,站在那裏不吭一聲。大档頭們不吭聲,其余的小档頭和司房、領班們又哪個敢跳出來。更何況,他們當中不少人親眼目睹了魏公公的雷霆手段,沒有人想當第二個曹公公。

見魏公公的目光似有似無的老在朝自己臉上瞄,鄧賢嘴角一動,想為自己過去的無知辯駁幾句,但想了想,終是沒有開口。他知道這會任他如何解釋,魏公公都不定會信他,所以最明智的選擇莫過於淡化此事,不出聲勝過出聲。

“屬下參見廠公!”

作為第一個將身家投資在魏公公身上的東廠成員,崔應元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哎,不要這麽叫咱家,咱剛才說的明白,咱只是代掌東廠事,可不是什麽廠公……你這般稱呼咱家,不知道的還以為咱家貪這個廠公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