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老虎大了,養的人也怕(第2/3頁)

這二人對於遼事的熟悉和在遼東的所作所為,於當下的朝廷是很有影響力的。尤其是後者剛剛把李成梁拉下了馬,雖然這當中有魏良臣的一部分功勞,但若非熊廷弼首參,楚浙等黨又如何會齊心協力。

不過這時候的熊蠻子似乎因為脾氣壞了事,好像因為棒打生員致死聽侯核查回鄉去了。他的再次復出和楊鎬一樣,也等了七年,只不過他卻是接楊鎬的班而矣。

歷史,在今天便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兩個對遼東,對明朝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物,雙雙被劾回家了。

為了進一步加強楊鎬對“移風易俗”的理解和認知,魏良臣決定進一步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學生以為,朝廷不可將女真各族百姓和其頭領視為一體,而應區別對待……”

魏良臣認為,絕不能將女真各族人民和以奴爾哈赤為首的反動少數權貴視為一體。他認為大部分女真人民還是熱愛大明朝,真心願意歸化為大明子民,成為漢族一員的。這一點從遼東各地現在有不少說漢話,穿漢服,寫漢字的“熟女真”就能看出。

如魏良臣的情婦瓜爾佳氏不就是漢話說的極好麽,在沒有成為舒爾哈齊福晉前,瓜爾佳氏一家和漢人沒有區別,甚至還看不起那些金錢鼠尾的同胞“生女真”。

哪怕是奴爾哈赤一家,漢化程度也極高。明朝對後金征戰中,也有很多女真將領和士兵為大明死戰。

先進文明對於落後文明永遠是具有吸引力的。

歷史進程本來就應該是先進文明融合落後文明,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所謂文明就當任其自生自滅,被時代淘汰,而非去挽救,去發掘,搞什麽多元化。

然而,再落後的文明之中都有一個特權階級的存在,放在當下的建州,就是以奴爾哈赤為首的反動集團。

他們漁肉建州百姓,通過剝削壓榨本族人民,進而為了獲取更大的富貴,不惜裹挾綁架建州百姓發動戰爭,致使生靈塗炭,億萬人民葬身屠刀之下。他們的存在,傷害了建州人民,也傷害了其他各族人民,因而必須嚴厲打擊,狠狠打擊。

移風易俗,是為了使女真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好政策,誰膽敢反對這個政策,誰就是建州人民的公敵!

“學生試想,這移風易俗令一下,便要在遼東各地的路口搭棚子,要在棚子邊豎一根旗杆,上面懸掛‘蓄發改服’的公文,叫人念給各族百姓聽,要使他們知道。要加大宣傳,不但要蓄發改服,還要易漢姓,識漢字,說漢話,官府對這些真心歸化,願意學習的女真百姓要一視同仁,要將他們真正當成我大明子民看待……但誰要敢不蓄發,或煽動百姓鬧事,反抗官府,那就要割下他們頭顱掛在旗杆上……”

“……於鄉野間,於村落間,於山林間……要廣派人員,見剃發者,不問青紅皂白,按住腦袋就砍。同時要發動那些已經融入大明的漢化人員,給他們權力,封他們做官,讓他們去發動……同時要鼓勵遼東漢民和這些歸化漢人通婚,讓他們的後代接受教育,考試做官……”

魏良臣洋洋灑灑一通,連具體執行方式都說了一些出來,這可把楊鎬聽的愣住了,但仔細一琢磨,魏良臣所言的這些其實都是歷來有過的政策,歷朝開國之初都有此政策相關條文,但越到後面,卻越執行不下去。

究其原因,還是利益二字啊。

便是今日沒了女真一族,盡是漢人,以後也會有其它各族。

魏良臣當然也知道世間不是單一個女真,解決了一個女真不代表就可以長治久安,再無邊患的了。

但他更相信,只要大明朝上上下下緊密團結在以他為首的“閹黨”大旗下,積極融入時代潮流,放眼看世界,再多的邊患都不足以動搖華夏的根基。

“當然,這都是學生的胡思亂想,老師他日若能東山再起,必有更加穩妥的法子。”魏良臣意識到自己說多了,這也是真的心急,新任遼東巡撫張濤的那些王八蛋政策一旦施行起來,只會更加助長女真人脫離明朝之心,也會讓遼東漢民迅速寒心。

這世間從沒有一個壓制主體民族的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

楊鎬未對魏良臣所言下評語,只搖了搖頭,卻不知是說自己沒有機會東山再起,而是說魏良臣的法子有不好處。

“難得老師來京,學生這就安排下去,老師且在京中多住幾日。”

魏良臣知道楊鎬在京中有不少門生故舊,因而想借機會和這些人認識,先混個面熟,大家攀個交情。

誰知楊鎬卻道他不會進京,明日就回商丘老家。

“老師怎的這麽急?”魏良臣不解。

“為師可是自己摞擔子走人的,這要去了京中,科道還不得揪著為師不放麽,怎麽,難道你魏公公還想為師進詔獄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