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5章 建州奴圍了阿布達裏崗(第2/3頁)

“不敢,不敢!”

在葛三郎這裏碰壁之後,李恒書和姜弘立等人灰頭土臉,但二人很快又拜見了剛從漢城附近流山玩水回來的魏太監。

“我國積弱,兵實在不堪用……”

李恒書為了國家利益,可謂是苦苦哀求了。

魏太監卻是很好說話,他先是好生安慰了李恒書等人一番,爾後為難道:“咱也知道高麗兵馬的無用,但出兵攻擊女真叛匪,乃天子明命。再說此非天朝之事,實為爾國之策,你國於公於私都當樂於接命才是。這個嘛,今此征剿之事,咱也為你們想了,所調兵馬專在咱指揮,咱於你國兵馬多加照顧便是。”

話是好說,但說來說去,魏太監也是一口回絕了朝鮮方面的請求,強調讓朝鮮出兵助戰絕非為明朝一家,實也是為朝鮮自身。

與此同時,議政府內的親明派在得知兵曹和都元帥府竟然仍在為出兵不出兵和明使爭論後,對此都是感到憤怒。

而一直躲在後面的光海君也接到了明使讓人交給他的小紙條,上面只寫了一句話——“朝鮮也有壞人呐。”

光海被這區區七個字嚇的一夜都沒敢睡。

“今父母有難,子女不救,舉國君臣,有何面顏復立於天壤間!”

被明使驚嚇的光海面對百官洶湧陳詞,只能讓負責談判的李恒書和姜弘立接受明朝的所有要求。

金鎏等西人黨見無法阻止出兵,很是不甘心,於是提出朝鮮國力貧弱,軍隊戰鬥力極差,說什麽“以我國疲弱潰散軍兵,決不可依明使所言,可使弱卒去,謂各處加調五六千人送於胡地,想來明朝也不當怪罪。”

意思便是朝鮮兵本來就不能打,既然明朝非要朝鮮出兵,那就在原來七千人基礎上再加五六千人,但不能是精兵,叫各處拼湊一些老弱去應付一下就是。

沒想到明使對於朝鮮具體出兵的人馬非常上心,竟然命人點驗朝鮮兵馬,朝鮮方面原本拼湊的老弱明軍直接驅散。

同時,一支人數五千人左右的明軍在漢城正陽門進行了一場所謂的軍事演習,炮聲隆隆,宮中尤可聞。

最後,兵曹和都元帥府不得不選出中軍前僉使吳信男、從事官軍器副正鄭應井領平壤炮手二百名;

別將折沖柳泰瞻領馬軍四百名,別將折沖申弘壽領京炮手及降倭並一百名,中軍虞侯安汝訥,別將折沖金元福,領隨營牌八百名;

別將折沖黃德彰,領別武士新出身並八百名,軍官韓應龍,領自募兵百六十名,軍官金洽,領立功自效軍五十名;

向導將河瑞國,領士兵八十名,中營將定州牧使文希聖、中軍江西縣令黃德韺領兵三千五百名;

左營將宣川郡守金應河,中軍永柔縣令李有吉,領兵三千四百八十名,右營將順川郡守李一元、中軍雲山郡守李繼宗,領兵三千三百七十名。

合計點兵13000余,俱是朝鮮禁軍精銳,一半為最擅戰的鳥槍手。

統兵人選方面明使可能因為不熟悉將領底細,所以倒是沒有橫加幹涉,最後定出姜弘立為元帥,金景瑞為副元帥。

只是,明朝方面不知道的是,副元帥金景瑞就是西人黨首領金鎏的侄子,並且在出發前,金鎏曾密召其侄,謂此次入明作戰,殺奴事小,安全是大。

又秘囑若明軍戰敗,金景瑞可直接率兵投降。說什麽女真與明朝為敵,必不想後背再受朝鮮夾擊,故只要朝鮮兵馬能降,女真必放回,將士不必擔心性命。

最後,金鎏更是對侄子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光海不得人心,日後國家有變,反正只能綾陽君。”

綾陽君便是和西人黨走的極近的光海君之侄李倧。(作者注:朝鮮歷史仁祖)

金鎏意圖再是明顯不過,他希望侄子能夠帶回一些兵馬回漢城。

心領神會的金景瑞自此對出戰便持消極態度,屢屢借口糧食供應緊張,希望能夠緩進。

這倒也不是誇大,事實上雖說朝鮮承擔了聯軍的糧食供應,但自聯軍深入建州腹地以後,糧道就變得漫長,朝鮮夫役的運力困難,使得聯軍的糧食供應一直緊張。

但由於朝鮮軍隊的實際指揮權歸明軍,並且除金景瑞等少數軍官消極怠戰,其余軍官如左營將金應河等人卻是積極備戰,一心要為天朝父母平叛,也為朝鮮除百年世仇,所以金景瑞的消極無法改變大局。

於是,在金景瑞的授意下,消極派軍官開始在軍中散布一些不利戰事的流言,說什麽朝鮮人憑什麽要在明國的土地上替明國征戰。這樣就是戰死了魂靈也回不到故鄉。

果然,此策起到了效果。

和將領們不同,朝鮮兵的政治覺悟很低,他們才不管什麽父母之邦,什麽再造之恩,他們只知道他們背井離鄉來到苦寒之地是替別人打仗。因此有人煽動的話,再加上連日行軍艱苦和糧食供應困難,士兵們自然就哀聲載道了。有人開始當了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