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外星人的黑科技(第3/4頁)

對,沒錯。這玩意扔掉整流罩之後直接用外殼撞擊了防護罩並開始了主機崩潰,因為它的整流罩後面一大截空間居然都是空的,裏面啥玩意都沒有。這個導彈一樣的東西實際上只有最後一小截有東西,前面的三分之二都是空心的,裏面啥都沒有。但是,這些東西並非沒有意義。

那個被扔掉的整流罩其實並不是整流罩,因為這種武器主要還是在太空中使用,雖然也考慮到了大氣層內的使用需求,但主要來說這還是一款太空武器,所以那個東西其實並不是整流罩,至少不完全是。這個好像導彈整流罩一樣的東西其實應該叫做防撞護盾,它的作用就是在飛行過程中為後面的彈體擋住沿途的隕石和戰鬥殘骸。

太空戰中你不能指望空間中都是幹凈的,戰鬥留下的殘骸可能漂的到處都是,而且如果交戰區域在小行星帶附近的話,各種亂七八糟的障礙物將多到根本沒辦法閃避。所以,有個護盾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玩意在大氣層內的時候就是整流罩,它可以讓這玩意在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減少阻力。

這個護盾的後面,那空心的一截外殼其實也不是無用設計,這一截也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它是減速裝置。

大家都知道這東西其實不是導彈而是個登陸艙,因此它不能真的一頭撞上去就啥都不管了,至少要保證裏面的人能活著登陸敵艦才行啊。所以,撞擊速度絕對不能太快,不然啥人也扛不住啊!但是,因為對方的戰艦又攔截系統,所以飛行速度慢了也不行。於是就有了這種設計。撞擊發生前導彈是不會減速的,但是在撞擊瞬間其前置外殼會逐級內爆,表面看這是外殼在撞擊中被摧毀了,但其實這是在用向前的爆炸來減速。當然,這種野蠻的方式是我們專用的,人類可承受不起這種沖擊力。機器人倒是可以。

當前面的這些部分逐級爆破之後,真正的登陸艙所在的彈體部分就會撞上敵人的防護罩,但這個撞上去的依然是外殼而不是登陸艙本身。

這個登陸艙其實就像是一個套在熱水瓶裏面的水瓶膽,外面這層彈體非常的堅固,而且還帶有一個一次性的護盾發生器,也就是說最後這一截彈體其實是有防護罩的,所以撐不了多久,但是擋一兩次攻擊還是沒問題的。

當這個堅固的外殼撞擊在防護罩上之後,外殼上的撞擊感應器會激活內部固定裝置松開登陸艙和外殼之間的連接,然後登陸艙就會因為慣性從外殼之中滑出來撞上防護罩。

衛星監控那邊的人看不到的是,這個登陸艙外面其實還有一圈八根金屬叉。當登陸艙撞擊防護罩之前實際上是這八根金屬叉前面的尖端部分先撞擊到防護罩上,然後這八根裝置之間會閃耀起藍色的電弧,而此時如果有機會靠近看的話你就會發現,那八個金屬叉之間部分的防護罩竟然消失了。也就是說防護罩上出現了一個洞,而且這個洞正好就在登陸艙前面。

實事上這八個金屬叉的後部都是連接在一起的,它其實是一個獨立裝置,叫做護盾幹擾器,專門用於破壞防護罩的能量層,可以輕易的在多數種類的防護罩上開出一個洞來。當然這種技術非常先進,創造者實際上並不具備這樣的技術,而這個東西的來源只能是朝聖者。這東西實際上就是朝聖者的技術之一,可以穿透防護罩向內部投射攻擊。當然,這玩意也有缺陷,不過創造者們似乎是找到了利用它的方法。

當那八跟金屬叉產生的幹擾力場擾亂了中間的防護罩之後,沒有任何阻擋的登陸艙自然就會直接穿過防護罩撞上敵人的飛船外殼,而這個登陸艙的前端造型簡直就是怪獸的大嘴一般。那猙獰的絞合齒根本就是個粉碎器啊!

其實如果是搞鉆探的人看到這玩意肯定會覺的很熟悉。沒錯,這東西其實很像是大型鉆頭,只不過它不是用來對付地表巖石的,而是用來在敵人的戰艦外殼上打洞的,所以它的穿甲能力更強,不過鉆探深度卻很淺,畢竟星際戰艦的外殼再厚也不可能有幾百米厚吧?一般的戰艦殼體,即便連管道層和內部的軟裝都算上,能有兩米厚就已經很誇張了,即便是太空堡壘,外殼平均厚度也沒有超過8米的先例,所以這個鉆探器只要能穿過七八米深的厚度就足夠了。

我們此時就是一頭撞上了那艘西斯帝國戰艦的外裝甲,然後前面的電動鉆頭立刻開始工作起來,伴隨著一陣令人牙酸的噪音,這東西居然開始以比普通人步行速度還要快的速度一點點的鉆入了對方的戰艦外殼之中。

監控衛星那邊的人只看到那個“大導彈”撞上了對方的防護罩,然後有個小了一圈的東西從導彈裏面飛了出來,而且居然直接穿過了防護罩一頭嵌進了對方的飛船外殼之中,接著這個東西竟然好像個大蟲子一樣一點點的往對方的船體內部鉆了進去。這可是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