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只想去打NBA!(第3/4頁)

只可惜,在高中比賽裏,他只需要中投夠準,就足以大殺四方了。

他本身也更喜歡用身體強吃對手,這些進攻方式要比飄在外面投三分靠譜得多。

今天張茣也試過投幾個三分球看看運氣,可惜都沒有命中,如今對手又開始反復用三個人來包夾他,慢慢的,就連他也開始感到體力不足了。

這就沒辦法了,今天他總是一個打好幾個,回到防守端也不能偷懶,幾乎是進攻防守一把抓,以他還沒有真正經歷過職業訓練的體能,肯定無法堅持一整場比賽。

於是,當比賽來到最後十分鐘後,張茣持球進攻的頻率開始下降,這場比賽也就基本失去了懸念。

從美國來的球探們,此時也對張茣的能力有了一個大概了解。

說起來,像這種低級別的比賽,他們壓根不在乎誰輸誰贏。

張茣在比賽裏選擇竭盡全力的表現自己的個人能力,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不管他的球隊打得如何,至少他今天已經通過無數次1V3,甚至1V4展現了自己的高超技術,以及出色的身體素質。

“這小子有點像賈馬爾·馬什。”一位美國球探覺得張茣的模板應該是賈馬爾·馬什本,後者身高206cm,體重230磅,能在多個位置投籃,出色的控球技術使他在NBA小前鋒中獨樹一幟。

張茣現在不到18歲,但已經有200cm的身高,再長高幾公分應該不成問題,而200cm——205cm正是經典的小前鋒身高,加上他比較全面的技術,確實與賈馬爾·馬什本有些相似。

“我認為他更像格倫·羅賓遜。”有球探認為張茣的風格更像大狗羅賓遜,此人在NBA也是三分線內一步無死角,跳投,小勾手,背身都有,這和今天張茣展現出的技術風格也很相似。

張茣在最後十分鐘裏依然在不停刷著數據,球隊分差雖然被越拉越多,但這反而讓他不再抱有贏球期望,開始重新為隊友傳起了球。

但千萬別誤會,這不是突然有了覺悟,他只是想要讓自己的數據更加均衡,好給這些球探留下更好的印象,同時也能在賽後多得到一些競技點。

這兩年他發現,越是高等級的比賽,他能獲得的競技點就越多,比如分賽區比賽和全國比賽所能獲得的競技點就差了一倍還多。

所以張茣覺得,如果夏天能去NBA打球,到時候他就不會整天只能盯著商店裏那些昂貴的卡片幹流口水了。

他這麽做也的確有用,球探只會看他是不是傳出了好球,但不會去管這球進沒進,因為這不受他的控制,所以他的傳球表現會被記錄在案,但助攻的多少反而沒有那麽重要。

這些美國球探現在對張茣的評價也算不錯了,雖然他這個年齡還看不出真正的潛力,外線球員也是最容易看走眼的位置,NBA每年都會有一大批身體素質頂尖的球員打不出來,甚至根本混不下去。但至少有身體才有希望,沒有身體就連幻想的空間都沒有。

張茣的頂級身體素質就能給人希望和幻想,而且每一個能混NBA的家夥,在高中和大學時期都是能在一定範圍裏碾壓大部分同齡球員的天才,張茣至少在這個階段是超額達標的。

這場比賽之前,就已經有不少NCAA的籃球名校邀請他去美國上學,開出的條件也非常有誠意,全額獎學金之類的就不用提了,這是最基本的承諾,這些學校大都給他承諾了首發位置,一些學校還許諾給他核心的待遇。

這種條件,換一個美國高中生,八成已經開始考慮去哪所大學了,但是張茣卻不想再念一年大學。

好吧,他也知道先打一年大學再參加選秀,等到明年,他的選秀行情一定會更好,九成九會是首輪靠前的順位,甚至沖擊一下前三順位也不是幻想。

但問題是,NCAA比賽所能獲得的競技點無法滿足他的胃口。

張茣絕不是對NBA情有獨鐘,他的目標一直是競技點,所以只有籃球的最高殿堂——NBA才能滿足他的要求,哪怕他可能會因為過早參加選秀落到第二輪,他也覺得這個代價可以承受。

這個決定很冒險,就算是美國出產的高中生天才,如果不去讀大學就直接參加選秀,除非你是一個身高優勢和運動能力都很明顯的內線天才,否則很難得到一個高順位,更別提還是一個美國人並不了解的澳大利亞天才。

在籃球領域,內線新秀永遠比外線新秀受重視,因為內線球員的天賦更容易被察覺,只要你有身高有運動能力,腦子不是太差,那就基本成功一半了,只有這類內線新秀才不容易看走眼。

但如果是不確定性極強的外線球員,你要是上過大學還好,高中生球員就基本別想競爭前三了,因為外線球員比內線球員多了太多變數,也不光是有副好身體就能打出來,球商、技術還有職業素養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