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世錦賽與全運會(第2/2頁)

而在這支接力隊的籌備之初,袁郭華可以說是抗住了不小的壓力,在陳建、沈運保、楊光宗之後,還有不少老隊員,實力都不錯,但袁郭華硬是沒把這些人選進來,就是預計到了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國家隊和地方隊的博弈可是從未停過,在地方體育部門眼裏,全運會成績可就是政績。一塊金牌就意味著一頂官帽、一筆豐厚的獎金。金牌已完全變異為指揮棒,不再圍繞如何培養人才,而是如何走“捷徑”獲取好名次。

今年是全運年,一些選手的訓練計劃,並沒有把世錦賽列入,所以到了赫爾辛基時不在狀態,他們的目標是世錦賽後面的全運會。

說起來有些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好笑,但事實上,國內田徑界甚至是整個體育界現在就真是這個情況。

後世2013年的時候,女籃一姐就曾在微博裏吐槽,當你能為某一個地方拿到成績的時候,他會想盡辦法、讓所有的領導出面說話。當你不能打的時候,你找誰誰都不理你。

還有像中國女足,幾乎都是完全靠全運會活著。

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講,在世錦賽上拼老命,哪比得上在全運會上拼老命?

各個省市對全運會排名的近乎病態的重視以及互相攀比的對冠軍的重獎,讓許多運動員真就放棄了國際大賽,而死盯這國內的全運會。

像馮書庸幾個教練幾乎可以預見,這次在世錦賽比賽中一些狀態低迷的運動員,在10月舉行的全國十運會上可能就不乏高水平的發揮。

這也是國情如此,在某些角度上來說,全運會似乎涵蓋了中國體育的一切運作規律。

無論是馮書庸、袁郭華還是李志忠等人,站在這個角度都能看得明白。

事情要辯證著看,或許除了市場化程度最徹底的足球,以及國家隊集中程度最高的乒乓球,中國其他幾乎每一個體育項目,都要依賴全運會的地方投入,才能完成新人的培養和訓練。

對中國體育投入最大的,不是國家體育總局,而是各級地方政府和地方體育局,他們承載著挖掘和培養人才的任務,在進入國家隊之前,運動員出國訓練比賽的費用,多由地方體育局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