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商業價值

橄欖球是美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球,商業價值和市場份額都遙遙領先,不要說收視率破億的超級碗了,單單只說每一年的選秀大會——第一天直播節目,收視率就超過了NBA總決賽和MLB世界大賽。

霸主地位,無人能夠挑戰!

可是,相較於橄欖球的人氣和影響力,球員的收入卻著實有些寒磣,令人汗顏。NFL最頂尖的巨星球員,年薪收入可能只有兩千萬而已;在NBA之中卻比比皆是,僅僅只能算是平均水準而已。

目前,耐克贊助橄欖球員的代言合同,最高的數值就是每年兩百五十萬美元而已,包括了佩頓·曼寧在內的多位球員都擁有如此級別的合同。這就是頂級水準了,放在勒布朗·詹姆斯的十億美元合同面前,簡直就是幼稚園孩童與頂尖巨人之間的區別。

為什麽呢?

為什麽橄欖球貴為北美第一運動,但球員的收入卻差距如此之大呢?理論角度來說,這根本就不科學,甚至是違背規律的,NBA和NFL的球員之間也屢屢討論到如此差異;但從市場角度來說,這卻再正常不過了。

原因並不復雜:球員太多。這是差距存在的首要因素。

在籃球場之上,只有五個人,一支球員球員總數最多為十五個人;但是在橄欖球隊之中,每支球隊擁有五十三名球員,僅僅首發球員就至少二十五人,每一場比賽肯定上場的輪換球員就達到了至少四十人之多。

2010年,華裔球員王凱通過選秀,加入布法羅比爾,成為歷史上行第一位加入聯盟的華裔球員;可是,王凱的存在卻始終沒有能夠激起波瀾,為什麽?一方面是因為王凱是進攻截鋒,關注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王凱不是首發,僅僅只是輪換球員。

一場比賽之中,輪換上場的球員就達到了四十人,乃至更多,可能一名球員只打一档或者兩档進攻,又或者是作為特勤組球員偶爾登場,解說員們甚至還沒有熟悉球員的號碼,他就已經下場了,又如何能夠激起波瀾呢?

王凱的新秀賽季,僅僅在六場比賽之中,以輪換球員的身份登場;陸恪在季前賽之中,也同樣如此,作為輪換球員,參與了十幾档進攻,根本沒有能夠引起太多波瀾。

常規賽之中,陸恪能夠引發如此多爭議,四分衛是一部分原因,首發則是另外一部分原因。輪換球員的數量著實太多,首發則是截然不同的,但即使是首發球員,數量也遠遠超過了NBA的整支球隊。

正是因為如此,橄欖球比賽之中,五十三人分割商業空間,自然無法和籃球比賽的十五人相比較。

當一個品牌試圖利用運動員代言與消費者建立聯系時,棒球和橄欖球的球員供應量太過龐大,這導致了他們合同價格的下降;籃球運動員和個人運動員,尤其是網球和高爾夫,總是能夠得到更高的價格,就連足球的球員合同都有更多挖掘空間。

另外,NFL和NBA贊助代言的價格差距之大,著實有些駭人聽聞。籃球球員可能動則上億,但橄欖球球員卻連千萬合同都拿不到,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球鞋消費市場的特點所造成的。

橄欖球球鞋和足球球鞋一樣,都是釘鞋,非常專業,用途專一,這就使得普通受眾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相對應的是籃球鞋的平易近人,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籃球鞋作為日常用鞋,這就注定了市場基數有著本質的區別。

不僅如此,橄欖球的普及率也低於足球,不少業余橄欖球愛好者,選擇足球鞋作為橄欖球鞋,這也是可以的——尤其是英式橄欖球的球鞋,使用足球球鞋也沒有任何問題;但美式橄欖球的球鞋,鞋釘更長也更深,位置分布也有所不同。

簡單來說,越是專業,受眾就越窄。一百個人可能有九十個人願意購買籃球鞋,但一百個人之中有一個人購買橄欖球鞋,這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於是,贊助代言合同的金額,就有了天差地別。

事實上,安德瑪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制作橄欖球鞋,他們是專業的,甚至比耐克還要更加專業,在NFL之中,願意選擇安德瑪的球員不在少數;但制作橄欖球鞋之外的其他球鞋,籃球鞋或者跑鞋,安德瑪卻遠遠不夠專業,開辟市場份額的任務,無比艱巨。

在現實生活裏,不僅僅是贊助代言,NFL球員的工資水平也同樣遠遠遜色於NBA,除了球員基數龐大的因素之外,還有工資帽的問題。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陸恪作為新秀球員,暫時還不需要考慮薪資問題,最快,那也是兩年以後的事了。

所以,每年二十五萬美元的贊助合同,不是天價,在NBA更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但對於陸恪來說,卻已經心滿意足。

順帶一提,作為橄欖球的經紀人,他們也同樣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