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再次啟航

外接手安匡·博爾丁的轉會加盟,對於舊金山49人捉襟見肘的外接手陣容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補充之一,如果博爾丁和吉恩兩名外接手能夠盡快配合默契,再加上弗農和洛根兩名近端鋒,那麽新賽季開始之前,球隊的進攻武器還是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正式訓練營之中,外接手依舊是重點考核的位置,加上試訓球員在內,吉姆·哈勃足足囤積了九名外接手,以不同排列組合進行考驗,希望能夠在最後的五十三人大名單之中,留下五名到六名球員,為新賽季做好準備。

對於舊金山49人來說,今年訓練營的任務十分嚴峻。

整體來說,雖然防守組的替補陣容出現了大面積替換,這對於三档防守和紅區防守提出了更多挑戰;但首發陣容還是保持了基本穩定,這也意味著,訓練營之中,增強輪換球員、替補球員的防守實力,這是當務之急。

進攻組所面臨的問題則稍稍有所不同。

當然,外接手位置的嚴重短缺、跑衛位置的實力提升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更重要也更嚴峻的問題是:

過去兩個賽季裏,球隊的西海岸進攻體系已經漸漸顯露出了全貌,底牌全部都亮了出來,其他三十一支球隊都正在反反復復研究著舊金山49人的戰術體系;今年作為衛冕冠軍,遭遇的挑戰勢必將更加困難。

這也意味著,進攻組必須將自己的戰術體系打磨得更加紮實也更加多變,既然既有底牌都已經展示出來了,那麽就需要制造更多新的底牌。

傳球進攻無疑是舊金山49人整支球隊的核心樞紐。休賽期完成了陸恪的續約工作之後,現在所有戰術體系都圍繞著陸恪為核心來打造,不僅僅是進攻組而已,防守組和特勤組的相關戰術也或多或少出現了變動。

陸恪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在訓練營之中的任務開始變得繁重,不僅需要和新球員磨合,還需要持續不斷地思考——思考更多的戰術變化。從球隊的訓練營備戰就可以看得出來了,除了外接手之外,跑衛和四分衛的位置上,哈勃也囤積了大量試訓球員:

跑衛是為了緩解四分衛的傳球壓力,高爾和馬庫斯都需要進一步提升狀態。

四分衛可不是為了取代陸恪,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進攻戰術。特別是陸恪,他本身就是一位充滿進攻天賦的球員,過去兩個賽季裏都經常能夠在比賽過程中根據戰機來調整戰術,現在他需要不同風格的四分衛來引發更多靈感,確保進攻組的訓練和戰術能夠更加多樣。

對於陸恪來說,這是挑戰!令人亢奮的全新挑戰!除了以衛冕冠軍身份征戰之外,三年級和前兩個賽季比較起來又充滿了更多的新鮮和刺激,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現在在四分衛組之中,陸恪之外還有四名替補球員:

三年級生科林·卡佩尼克,2011年的落選球員麥克勞德·貝瑟·湯普森(McLeod Bethel Thompson),2010年的第三輪八十五順位球員柯爾特·麥考伊(Colt McCoy),以及今年第七輪兩百三十七順位新秀BJ·丹尼爾斯。

其中,卡佩尼克、麥考伊和丹尼爾斯都是跑動四分衛,卡佩尼克的跑球強於傳球、丹尼爾斯則相對均衡、麥考伊的傳球強於跑球;另外,湯普森則和陸恪一樣都是傳統口袋四分衛,但湯普森的跑球次數還是稍稍多於陸恪的。

換而言之,五名球員的比賽風格和戰術布局都是有所不同的,同樣的局面之下,每一位球員的選擇都可能不一樣,這也使得進攻組的戰術組合頓時就千變萬化起來。以吉姆·哈勃、克雷格·羅曼為首的教練團隊,任務就是不斷地思考出更多潛在可能的戰術布局;而陸恪的任務就是將四分衛組集合起來,不斷試驗不斷練習,將教練組的想法演變成為現實,並且測試可行性與成功率。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陸恪卻樂在其中,甚至可以說是享受。

不知不覺,季前賽就已經到來。

八月第一周,舊金山49人在燭台球場迎來了季前賽的首個對手,丹佛野馬。

上賽季,“陸恪VS大曼寧”的對決就被普遍認為是超級碗的夢幻陣容,但遺憾的是,最終沒有能夠成行;而本賽季,這兩位四分衛的對決也依舊充滿了看點,盡管只是一場季前賽,也同樣吸引了無數矚目。

陸恪和佩頓·曼寧都只登場了第一節比賽,兩名球員平分秋色,各自收獲了一記傳球達陣,而後就雙雙離場,由替補四分衛完成剩下的三節比賽。

舊金山49人的四名替補四分衛輪番登場,持續不斷地磨合戰術排列組合,但效果卻遠遠低於預期,一方面是四分衛的防守閱讀、戰術執行以及臨場應變,明顯沒有準備充分,整個進攻都顯得支離破碎,甚至出現了開球之後不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裏移動的超低級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