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咒語 第10節(第4/4頁)

  三體危機出現後,科茲莫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一直從事三體恒星所帶大氣層的研究,他們推測,大氣層是以前行星的墜落產生的,墜落的行星擊破了恒星的外殼,使內部的恒星物質噴射到太空中,形成周圍的大氣層。由於三體恒星的運動完全沒有規律,三顆恒星之間有可能近距離交錯,這時,一顆恒星的大氣層就會被另一顆恒星的引力所驅散,但之後又會被恒星表面的噴發所補充,這種噴發並不是恒定的,像火山一樣,有時會發生突然的爆發,這就是三體恒星大氣層不斷收縮和膨脹的原因。為了證明這個假說,科茲莫試圖在宇宙中找到其他由於行星墜落撞擊噴發出大氣層的恒星,在危機第三年後,他成功了。

  科茲莫博士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顆帶有行星的恒星275E1,距太陽系約八十四光年。當時哈勃二號太空望遠鏡還沒有投入使用,他們是用引力擺動測量法(2),接著,通過對擺動頻率和掩光。的觀測和計算,得知這顆行星距母星很近。

  開始時,這個發現沒有引起太大注意,因為當時天文學界觀測到的帶有行星的恒星已達二百多顆,但後來的進一步觀測卻有了一個震撼的發現:行星與母星已經很近的距離仍在不斷縮短中,而且這種縮短在很快加速,這就意昧著,人類將第一次觀察到一顆行星墜入恒星的景象。這事在一年後或者說在觀測時間的八十四年前發生了,以當時的觀測條件,只是從那顆恒星引力擺動和周期掩光的消失來判斷行星的墜落。但接下來,奇觀出現了:恒星的周圍出現了一道螺旋狀的物質流,這個圍繞著恒星的螺旋流不斷擴展,看上去像是一盤以恒星為中心的正在松開的發條。科茲莫和他的同事們很快意識到,物質流是從行星的墜落點噴出的,那塊石頭擊破了那個遙遠太陽的外殼,使其內部的恒星物質噴射到太空中,由於恒星的自轉,射流成為螺旋狀。

  ①恒星由於所帶的行星的引力,在行星圍繞其運行時產生微小的擺動,在望遠鏡的觀測能力不能直接觀察到太陽系外行星的條件下,常通觀測恒星的這種周期擺動來間接推測測行星的存在。

  (2)行星運行時經過恒星與觀測者之間時,恒星亮度產生的周期性微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