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黑暗森林 第10節(第2/4頁)

  量子號位於矩形編隊的一角,所以丁儀從這裏可以看到艦隊的大部分。

  在越過土星軌道後,艦隊開始減速,所有的聚變發動機都朝向前進方向。現在,艦隊已經接近三體探測器,而速度已經減到負值,向太陽方向返回,正在把與目標之間的相對速度調整為零,以便實施攔截。

  丁儀把煙鬥放到嘴裏,在這個時代他找不到煙絲,只能叼著空煙鬥。兩個世紀後的煙鬥居然還殘留著煙味,只是很淡,隱隱約約,像過去的記憶。

  丁儀是七年前蘇醒的,一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他去年向艦隊提出要求,要在三體探測器被攔截後成為第一個零距離考察它的人。丁儀雖然德高望重,但他的請求一直被拒絕,直到他聲稱要死在三大艦隊司令面前,艦隊方面才答應考慮這事。其實,第一個接觸探測器的人選一直是個難題,首次接觸探測器就等於首次接觸三體世界,按照攔截行動中的公平原則,三大艦隊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被允許單獨享有這個榮譽,而如果讓三方派出的人員同時接觸,在操作上也有難度,容易橫生枝節,所以只有讓一個艦隊國際之外的人承擔這個使命,丁儀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而丁儀的請求最後被批準,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原因。其實,對於最後能否得到探測器,無論是艦隊還是地球國際都沒有信心,它在被攔截中或攔截後幾乎肯定要自毀,而在它自毀前如何從中得到盡可能多的信息,零距離觀察和接觸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丁儀作為發現宏原子和發明可控核聚變途徑的資深物理學家,是最具備這方面素質的人。反正生命是他自己的,以他八十三的歲數和無人能比的資歷,自然有權利拿這條老命幹他想幹的事。

  在攔截開始前量子號指揮系統的最後一次會議上,丁儀見到了三體探測器的影像,三大艦隊派出的三艘跟蹤飛船已經代替了來自地球國際的藍影號飛船,影像是由艦隊跟蹤飛船在距目標五百米處拍攝的,這是迄今為止人類飛船與探測器最近的距離。

  探測器的大小與預想的差不多,長三點五米,丁儀看到它時,產生了與其他人一樣的印象:一滴水銀。探測器呈完美的水滴形狀,頭部渾圓,尾部很尖,表面是極其光滑的全反射鏡面,銀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暢的光紋,使得這滴水銀看上去純潔而唯美。它的液滴外形是那麽栩栩如生,以至於觀察者有時真以為它就是液態的,根本不可能有內部機械結構。

  看過探測器的影像後,丁儀便沉默了,在會上一直沒有說話,臉色有些陰沉。

  丁老,您好像有什麽心事,艦長問。

  我感覺不好。丁儀低聲說,用手中的煙鬥指指探測器的全息影像。

  為什麽?它看起來像個無害的藝術品。一名軍官說。

  所以我感覺不好。丁儀搖搖花白的頭說,它不像星際探測器,卻像藝術品。一樣東西,要是離我們心中的概念差得太遠,可不是好兆頭。這東西確實有些奇怪,它的表面是全封閉的,發動機的噴口呢?可它的發動機確實能發光,這都是曾經觀測到的,只是當時藍影號在它再次熄火前沒來得及拍下近距離的影像,不知道那光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它的質量是多少?丁儀問。

  目前還沒有精確值,只有通過高精度引力儀取得的一個粗值,大約在十噸以下吧。那它至少不是用中子星物質制造的了。艦長制止了軍官們的討論,繼續會議的進程,他對丁儀說:丁老,對您的考察,艦隊是這樣安排的:當無人飛船完成對目標的捕獲後,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如果沒有發現異常,您將乘穿梭艇進入捕獲飛船,對目標進行零距離考察,您在那裏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十五分鐘。這位是西子少校,她將代表亞洲艦隊全程陪同您完成考察。一名年輕的女軍官向丁儀敬禮,同艦隊中的其他女性一樣,她身材頎長苗條,是典型的太空新人類。

  丁儀只瞥了少校一眼,就轉向艦長:怎麽還有別人?我一個人去不就行了?這當然不行,丁老,您對太空環境不熟悉,整個過程是需要人輔助的。要這樣,我還是不去的好,難道還要別人跟著我丁儀沒有說出送死兩個字。

  艦長說:丁老,此行肯定有危險,但也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探測器要自毀,那多半是在捕獲過程中發生,在捕獲完成兩小時後,如果考察過程中不使用破壞性的儀器設備,它自毀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小了。事實上,地球和艦隊兩個國際決定盡快派人與探測器直接接觸,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考察。當全世界第一次看到探測器的影像時,所有人都陶醉於它那絕美的外形。這東西真的是太美了,它的形狀雖然簡潔,但造型精妙絕倫,曲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恰到好處,使這滴水銀充滿著飄逸的動感,仿佛每時每刻都在宇宙之夜中沒有盡頭地滴落著。它給人一種感覺:即使人類藝術家把一個封閉曲面的所有可能形態平滑地全部試完,也找不出這樣一個造型。它在所有的可能之外,即使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也沒有這樣完美的形狀,它是比直線更直的線,是比正圓更圓的圓,是夢之海中躍出的一只鏡面海豚,是宇宙間所有愛的結晶美總是和善聯在一起的,所以,如果宇宙中真有一條善惡分界線的話,它一定在善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