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殺蠻授職令(第3/4頁)

“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彈指瞬間,戍客望邑,思歸苦顏。”姜清柏喃喃地說著。

方信的政策並不算稀罕,歷代初屯田時,幾乎都有“大田三年,積粟百萬”的壯景,但是都是好景不長。

歷代胸懷遠志的君主和將相也曾一再在塞外留兵屯田,想以兵農結合建立前沿軍事據點,壓縮來去飄忽的遊牧對手的活動空間,但是最終卻總是美夢難圓。

“這是官府方面的問題,幾無可解,我也不會認為後世能徹底解決,其次就是百姓自己身上了,民易受寬法,而不宜受嚴法,秦法類似軍法,不可長於民間,所以,這等軍屯之法,不可長久,日後如能解決蠻人,再無後顧之憂,那軍屯轉為民戶,也勢在必行。”方信掃看四周,淡然說著。

“主上英明!”方信如此說,周圍人等都是發自肺腑的佩服,若是旁人,還可說這話,可是方信實際上是這片大地的主人,一旦廢除軍屯,少收多少利益,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站在方信這個位置上,說這話就很不容易了。

“大人,此也是風水之道,唐太祖說得好,地者骨肉血脈,草木者肌膚也,肌膚不存,安能不泄其氣,是以林者養人,軍屯屢次不遠,也在於開墾時破壞草木,使地氣流失,而自然不生莊稼以養人。”這時,又有人說話,這段話說來,方信的眉宇不由跳了跳,望了上去,卻正是袁程。

五月開始,直到九月,已經有三營三十六堡9000戶安置,此人居功甚偉,方信立刻請之入幕府,卻因道士的身份,領了幕府八品參事之職,以袁先生稱之。

此人相當清臒俊朗,其氣清清頗有修道者的風範,也是本世界第一次正式繳納道門的人,這也算是一種開始罷,不過,雖知其能,這段話還是使方信吃驚不少。

是的,在塞外沃野屯的良田,日久便淪為不毛之地,這是軍墾者缺少環保,破壞關外相對難生長的植被,而導致的大自然懲罰。

昔年“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經辛勤墾植後反而會造成“平沙萬裏絕人煙”,這和生態有相當大的關系,方信自是明白,卻想不到這個世界,也有人從神秘學的角度來明白並且解釋。

頓時,方信表態,說著:“袁先生此言甚善,不知可否將此事委托於您呢?本官設地化司,以養地氣,先授千人以用!”

袁程頓時露出一絲異色,想了想,說著:“善,敢不從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方信想著,然後策馬向著下一個目標前進,這也是最重要的地點之一。

三道子縣和衛東縣之間中間有一片無人地帶,地上草叢連綿,不時有著大小湖泊蔓延,雖然面積並不大,只有狹長的二十裏,卻灌溉滋養著最茂盛豐美的草地,這裏也是方信的牧場所在。

主要是養馬,這片土地上,養著三千馬匹,當然,僅僅是草場,這樣多馬,很容易把草場吃光,但是方信專門下令,在野外種下大批胡蘿蔔,這些稍加管理的胡蘿蔔,雖然產量不及正規種植的一半,但是貴在面積大。

而馬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胡蘿蔔,就此一項,可緩解對草場的壓力——雖說如此,草場還在持續的衰退中。

而牧場不許閹割,畢竟蠻人的馬匹都不閹割,雖然不閹割的馬匹兇猛,不利一般人坐騎,但是這才是所需要的,方信觀看了一些時候,終於露出一絲喜色:“此地實只可養馬千匹,日後進取到更多牧場,就可養之了。”

“主上,蠻司已不足為患,你看,這些商隊,都不敢稍離規定路途三十裏,就算有冒死之徒,蠻司也獲得甚少,其糧內輸斷絕後,蠻王已不堪養兵了——蠻王雖令學習我族農耕,然蠻子安能學得一半?所以六十萬蠻司,再加二十萬漢族,卻養不了五萬兵!”

“是的,主上,而且鐵器截斷,鹽、麻、茶、陶、酒都截斷,蠻人已經陷入了嚴重困難之中,如是融鐵為農,那兵用不足,如不是不融,更是無以墾農——聽說蠻王,連自己王宮中的鐵器,都拿出融了。”

聽著這些,方信才真正開心起來,卻還是說著:“能達此,非我之功,實是此時,內外少有掣制。”

頓了一頓,又遠望著商隊說著:“雖說如此,此策和軍屯一樣,只能短時間執行,長了,禁也禁不住。”

這二句話,說的實在,如果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執行,那些商人背後,都有些權貴,而朝廷也不會願意看見號令一統,所以這種禁關的方法,很難徹底執行下去。

但是現在,朝廷內戰,而安昌半省,方信是一手遮天,號令一下無人敢抗,明目張膽地違抗的,早就埋骨了,才能短時間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