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島 1(第4/9頁)

地鐵站瞬間停電。黑黢黢的地下,到處回蕩著被劇烈震動所驚嚇的人們的哭泣聲和叫喊聲。就在這時,不知是哪裏的河床發生了潰泄,和著泥漿的汙水頓時湧了進來。交通中轉站網絡密布的地下街道發生的火災、化學建材燃燒產生的“毒氣”和人們的恐慌,使整個城市變成了“人間地獄”。在八重洲路口前面、銀座的第四巷、日比谷的十字路口、新宿、涉谷、池袋、上野和兩國等地——這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相互沖撞的車輛先是引燃了油箱,燃燒的火焰又引發了裝有液化氣的汽車爆炸。

在高速公路上,急速飛馳的車輛相繼發生撞車事故。首先是在幾個地下通道交會處,有的是司機沒控制住方向盤導致車輛撞到了立柱上,有的是在超車過程中發生的撞車事故。就一會兒工夫,地下通道便成了烈焰熊熊、黑煙彌漫的煙道。只要有車輛急刹車,時速七八十公裏的車輛就會緊跟其後沖過來撞到一起,引起“連環追尾事故”。

高架公路上的情形也是如此。有的司機沒有抓穩方向盤,導致車輛越過較低的中央隔離帶,和迎面而來的車輛發生了正面沖撞;也有的車在轉彎時撞到了護墻上;在急轉彎和上下坡道較集中的西神田附近,因為剛好遇上地震初期的縱向震動,有的車輛甚至像過山車一樣飛到了半空中。與此同時,填河修建的高架公路的部分橋墩也因經受不住強烈震動而傾斜變形了;公路嚴重扭曲,幾百輛汽車像溢出的沙子一樣被傾倒在地面上。汽車沖撞後濺出的火花,與泄漏出來的汽油相遇,立刻燃起了熊熊烈火。東京的天空下著火焰之雨,還不時掉落下被掀飛的汽車。

正如之前人們所預料的一樣,從江東區開始,台東區、中央區、品川區和大田區靠近海岸的人口稠密帶與文京、新宿、涉谷等住宅地區,以及江戶川、墨田區的中小工廠地區的一部分,在轉瞬之間就燃起了大火。和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一樣,引起火災的原因是家庭烹飪用的燃氣——只不過關東大地震發生在午餐時分,而這次是發生在準備吃晚飯的時候。在江東區,有幾座橋垮塌了,由於地面嚴重下沉,形成了許多低於海平面的低窪地帶,致使堤壩多處決堤;因地基變動湧上地面的水淹沒了街道,順水四處漂流到街道上的木材很快就堵住了人們的退路。僅在江東區一個地方就發生了幾十處火災,部分水面上漂著熊熊燃燒的油料。在發生火災的地方,大火燒著了各種塑料制品以及聚集在這裏的小規模化學樹脂加工廠的原料,散發出氯氣、氰化氫、碳酰氯、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讓那些想從火中逃生的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了下去。後來的調查顯示,僅僅在這些地區,就有約四十萬人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失去了生命。

除了這些地區之外,災難甚至蔓延到了晴海、品川、大森等一帶的港口地區。

地面開裂使大森海岸的幾個石油儲藏罐遭到了破壞,後來由於火花飛進儲藏罐而引發了一系列火災。執飛國際航線的噴氣式客機在羽田機場著陸的滑行途中側翻,也引起了火災。在港口處,即將靠岸的船舶撞到了岸壁,致使芝浦倉庫地區也發生了火災。接著,可怕的黑黢黢的海嘯又襲來了。

按照慣例,震災的各種形式在極短的時間內,一齊發生在偌大的東京的各個地方。保存相對完整的只限於千代田區、涉谷區、代代木一帶和港區的部分地方,以及稍微遠離東京都中心一點的地區。地震發生時,正好是幾百萬人一齊湧向車站和鬧市的時候,加上迎送客人的出租車和小轎車也在這一時刻蜂擁而至,所以受害情況更加嚴重。在東京中央地區,由於斜坡和窄巷格外多,地震中一段圍墻或者一根電線杆倒在馬路上,也會立刻導致車輛無法行駛。寬闊的街道上,車輛發生了多重沖撞,尤其是十字路口的車輛沖撞導致了的交通癱瘓。此外,還有不少汽車從立交橋上掉到了橋下的馬路上——其中的一二輛汽車,沒能逃過著火的厄運。

現在到處都在燃燒,街道已經變成了火的海洋。許多狼狽不堪、急於逃生的人將引擎啟動的汽車棄之路面,倉皇而逃,這也成為起火的一個原因。

從地底突然來襲的地震,瞬間使人們感知到失魂落魄的恐怖,在刹那間讓人們的理性和思考變得麻木。恐怖的刺激,只是一味地引起了人們沒頭沒腦的、盲目的條件反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不管是誰都無法冷靜。而且,在所有人都失去理性的幾秒鐘時間裏,發生了許多決定性質的事情,使災難走向了更加無法挽回的境地。

在日本,曾經有一種可以稱作“災害文化”的東西。這種文化是歷經幾百年——直到二戰前還留存於日本。它是指人們面對大火、地震和水災等災害過程中形成的在短時間內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可是在戰後三十幾年間,面對巨大的災難,日本人尤其是大都市的人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這種文化。如今的人們,一旦遇到災難,只知道自救,而對於如何將自己身邊可能會擴大的各種災難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幾乎完全沒有實踐知識和作為“市民義務”的意識。特別是在東京這個有著沉重負擔——幾百萬“上班流”的大都市……另一方面,在爾虞我詐、醉生夢死中不斷膨脹的大都會,盡管有人反復呼籲,但是幾乎所有的領域在應對“突然來襲的大災難”方面,都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和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