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二十六)(第2/3頁)

但黃石對這艘孤零零的戰艦並不滿意——他原本應該帶著一支包括運輸船、醫療船、戰艦和陸戰隊的龐大艦隊,到遼東去接回那些受苦受難、饑寒交迫的東江軍舊識,順便給韃子一個教訓。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年關的時候只帶了一條船揚帆北上,充其量只能給寥寥幾十號難民帶來生路,純屬聊勝於無而已。

在黃石的竭力爭取之下,元老院原本已經對此次“遼東大撤退”做出了完善的方案,計劃先占據朝鮮的濟州島作為中轉站,從日本進口和囤積難民所需口糧,然後在遼東、濟州、台灣、福建、海南島之間反復轉運,爭取一次性從遼東救回至少十萬人口,讓己方的國力再度爆炸式增長一個台階。

但隨著東岸國、華美國的遠征艦隊,分別從南北美洲萬裏迢迢地趕到東亞,還有“真”澳洲人的萬噸級現代帆船來到巴達維亞港,整個臨高穿越者集團頓時如臨大敵,再也無心關注遼東之事。這一規模宏大的救援與移民行動,就被無限期擱置了——元老院轄下絕大部分的艦隊和兵力都要收縮到臨高,既是為了以防萬一,也是為了耀武揚威,向其它大陸的中國穿越者展示實力:任何外交都需要以武力為後盾!

所以,至少在這一場空前的“全球穿越者峰會”順利結束之前,臨高方面是沒法搞什麽大行動了。

可問題是,如今正陷於大饑荒之中的東江軍民,其中還有不少黃石的熟人,卻未必還能熬過這個冬天!

黃石對此心急如焚,但卻無法說服那些元老們,最後元老院僅僅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派遣了一艘“海天號”戰艦執行北上偵察任務,為日後可能重新展開的“遼東大撤退”行動搜集情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帶一小批難民回來……於是,沮喪的黃石就抱著“能救一個老朋友是一個”的想法,推掉了臨高的大會席位,連過年都不在家過了,親自率領一支精銳衛隊,乘坐海天號北上,準備去遼東救援老朋友。——無論最終能救回幾個人,至少他必須盡到全力,否則黃石簡直不知道該怎麽跟他身邊的遼東舊部交代。

事實上,在黃石看來,臨高的穿越者元老院這般緊張過甚,其實簡直是自己嚇自己。即使臨高方面疏於戒備,按照常理來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穿越者“同胞們”,應該也不會對臨高方面有什麽惡意……

——從地圖上看,以北美紐約為首府的“華美國”、以南美烏拉圭為核心的“東岸國”,還有他們在非洲南部的殖民地,以及占了後世德比港的澳洲穿越眾,宛如一團又一團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文明世界邊緣的各個蠻荒角落。但是,之所以稱其為星星之火,就是因為他們的根基並不牢固,隨時都有熄滅的危險:這三個“遠方穿越勢力”的人口全部加起來,恐怕連一百萬都未必會有!

澳洲的那夥人處境最為惡劣,他們雖然有一艘傲視東亞的現代大帆船,但除此之外幾乎一無所有:沒有人口、沒有市場、沒有軍隊,甚至連適合造船的木材和維持生命的食品都很匱乏。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只要一場天災甚至一夥海盜,就能將他們建立的小小殖民城邦扼殺在繈褓之中。

美洲的兩夥人已經降臨到這個世界十年之久,一路磕磕碰碰,眼下總算是勉強站穩了腳跟。但東岸共和國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包夾之中,為了發展和擴張,想不和西班牙開打都不可能,根本沒法子抽出太多精力去幹預世界的其它角落,哪怕搞環球航線也是為了在南美洲和西班牙死磕而服務。

北方的華美共和國占了後世美國的基本盤,背後有廣大而富饒的北美洲可以開發,發展空間和環境較為理想,對其它海外領土的興趣不大。但在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上,卻跟東岸共和國一樣窘迫。

——在蠻荒中沉睡的美洲和澳洲,對於穿越者而言不僅意味著巨大的財富,也意味著危機和包袱!無論他們之中那一撥人建國的地點,都是整個文明世界的邊陲角落,遠離當時世界的主要財富和文化中心。除了大自然幾乎一無所有,只能靠他們白手起家,一點點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但這就需要不斷有文明世界的移民來加入,才能為開發工作籌集到最基本的勞動力。

然而,美洲隔著大西洋與歐洲和非洲相望,能夠比較容易引入的移民,自然也只有歐洲人和非洲人——大多數情況下當然是歐洲人居多。偏偏這兩個穿越集團的統治者是後世中國人,官方語言只能是漢語,主流文化也必須是華夏文化。而這年頭的歐洲還沒有“多元文化”的說法,只有“上帝統治一切”的堅定信仰和“燒死異教徒”的光榮使命——如此一來,所謂的文明沖突勢不可免,整個統治階層仿佛坐在火山口上,土著居民的反抗和歐洲移民的騷動,再加上敵國勢力的推波助瀾,隨時都可能將他們的國家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