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陵歌舞何時休?(三)(第3/3頁)

片刻之後,面對諸位歷史學、考古學老教授們呈上的賬簿,王秋和郭政委的表情變得愈發古怪。

“……這賬本上的數字,看著倒是很像那麽回事。可是……南京的一石糙米要十兩銀子?每個人聽一回說書要二十五兩?你們這座宅院每個月的租金要七百兩?你們這是騙鬼呐?!請不要愚弄我的智商!”

王秋憤憤然地翻了個白眼,十分鄙視地瞟了那幾位老教授一眼,覺得這幾個道貌岸然的老頭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我知道,喬裝改扮地混在一幫明朝人中間長途跋涉,是很辛苦的工作。有關部門當然不在意你們趁機公費腐敗一下,但最好也別太過分了!都已經穿越到異世界了,難道還不忘貪汙課題經費嗎?”

“……咳咳,小王同志,你可以不相信我們說出來的話,但不能鄙視我們的人格!”

一位身材矮胖的歷史學老教授,頓時被氣得臉紅脖子粗,“……你們完全可以去街上隨便問問,這南京城的物價是不是有這樣高!”而其他人也紛紛點頭附和,齊聲抱怨明末南京的物價實在是太誇張。

看著這幫家夥似乎不像是作偽的模樣,王秋不由得有些狐疑起來,“……如此說來,難道南京城裏的物價真有這麽離譜?可是……北京和濟南那邊的物價高昂,是因為戰火蔓延,漕運和海運盡數斷絕,南方的糧食物資運不過去,圍城之中易子相食,這才出現了一石米四十兩銀子的高價。可南京這邊還是太平地界,長江碼頭上的商船來來往往,江南又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怎麽會物價暴漲到這等地步?”

“……唉,北方固然戰亂四起,南方這邊其實也不太平。如今聞香教起義軍膨脹到了數十萬,正在揚州府與南直隸兵馬反復鏖戰。而張獻忠的流寇在焚毀了鳳陽皇陵之後,近來又在滁州、和州一帶與官軍拉鋸對峙。南京朝廷在江北的實際控制區,已經被壓縮到了沿江一線,離開江岸不遠就是敵境了。”

俞國振嘆了口氣,站出來對王秋如此解釋說,“……所以,為了躲避流民和戰禍,江北各處的縉紳富豪紛紛收拾細軟,舉家渡江南遷。就連富甲天下的揚州,也有大批的鹽商、縉紳和官宦世家選擇了出城逃難。在南渡長江之後,其中一部分人去了蘇州和松江,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性地湧入了南京,弄得城內人口一時間急速暴增,內城市區裏一房難求……這房租自然也就漲上了天,不出個高價的話,根本就租不到!”

“……所以這座宅院的租金才會如此離譜?可為啥吃飯喝酒的價錢也這麽貴呢?”王秋繼續問道。

“……一方面是因為江北逃來的縉紳富戶們,通常都攜帶著大筆金銀,然後在南京安家落戶,應酬交際,大肆消費,自然就擡高了物價。另一方面是因為戰亂引起的恐慌心理,導致本地人也在拼命掃貨。”

另一位貌似對古代經濟比較有研究的歷史學教授,對王秋答道,“……你在歷史課本上應該學過,解放戰爭進行的年代,蔣委員長大肆發行金圓券的時候,江南的物價似乎也是這樣好像火箭一樣往上躥的吧!”

“……這似乎不太一樣!一個是完全沒有保證的紙幣,一個卻是真金白銀的貴金屬!”

郭政委皺眉反駁說,“……解放戰爭時代的蔣委員長,可以瘋狂開動印鈔機來湊錢。但大明朝廷的寶鈔早就已經被玩廢了,市場上只能用真金白銀來交易吧!只用貴金屬,難道也能搞出惡性通貨膨脹來?”

“……沒錯,明朝市場上確實以貴金屬貨幣為主。沒辦法像蔣委員長那樣瘋狂印鈔票。”那位歷史學教授接口說,“……可是,即使貨幣總數不能瞬間倍增,但是相比於社會總資金的數量,市場上的商品總數永遠是短缺的——貨幣會不斷積累和迅速流動,商品的數量卻有其生產規律,從而導致其面對社會總資金的時候,永遠都是短缺的。尤其是在零售市場和生產周期較長的農產品上,這個問題被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俄國人難道打仗了嗎?戈爾巴喬夫難道瘋狂印刷鈔票了嗎?可蘇聯老百姓手裏的盧布,還不是一下子就貶值成了廢紙?還有現代世界的南美洲,已經算是夠和平的了吧?但為什麽每隔幾年總會有個拉美國家來一次物價暴漲?貨幣的貶值幅度甚至比戰亂不斷的中東地區還要更加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