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梁左的設計(一)

在沙河中,五溪遊了五天五夜,最後終於筋疲力盡抵達了對岸,將梁左和迦葉吐出來後就進入了又一場大睡。

梁左發現五溪這樣擁有近乎完美防禦的軀體也布滿了傷痕,他的胸口已經是被劃破模糊一片,傷口都在蠕動著,肌肉正在慢慢修復自我,結痂,他的腿部和雙手更是如此,到處都有被撕咬開、戳開的痕跡,整個左小臂上面的肌肉都被扯掉了幾乎一半,白骨裸露,血液滴落在黃沙上立刻被吸幹,看起來就像是一具活屍。龍伯國人的生存能力是真強,哪怕如此也並沒有讓五溪受到致命傷,他最重的還是精神上的疲倦,呈現大字在驕陽下睡著了。

迦葉恢復了正常,日復一日練著她的控刀術,仿佛永遠不知疲倦。

梁左也在修行,他對於五溪傳授的“咆哮彈”非常上心,這種遠程殺傷戰技對於他現在來說不只是手段上的彌補更是戰略意義的增強。之前他遠程手段為零,只要沒法貼近對方肉搏就不能碰到對方分毫,若是遭遇像“紅”那樣純熟的射手,說不定會被靈活的走位風箏致死。可有了“咆哮彈”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擁有更多的選擇,武器庫中多了一個遠程殺傷門類,讓戰術也變得豐富起來。並且與“借象”同樣,在“咆哮彈”基礎上他還可以進行深入研發新術式,可以與擅長突襲戰的“借象”形成一個正奇互補。

再次嘗試了好幾天,梁左的每一發咆哮彈凝聚成功的幾率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精準打擊的概率就更是小,疊加起來從概率學上來講幾乎這是無法應用到實戰中的。

於是他坐下思考問題在哪裏。

外在招數五溪之前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將“氣”或者“元”壓縮成球狀,控制其穩定性,然後通過精準操控殺傷對方。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施起來頗為不易。梁左一直是極低的成功率,這讓他不禁反思是不是不是表面上過程的問題,而是基礎不對。

作為煉氣士的基礎是什麽,是氣,是橋,氣是基礎單位,橋是通道,如果將人體看成一個精密的機器,氣就是能源,橋是電路板,通過對氣的調控與利用得到想要的結果……

梁左閉上眼在體內感應著。

他嘗試將凝聚“咆哮彈”的雙手內的氣橋改造,不要將它們保持原有附著在骨頭上的形態,而是搭建出一個類似於放大器的通道,讓氣可以迅速通過螺旋狀結構凝聚、吸收、釋放,一試之下果然效率高了不少。之前至少需要五秒鐘來制作,現在縮減了近乎一半,不論成功率,光是時間上的巨大進步就是可喜的。

接下來是考慮為什麽咆哮彈總是很難保持穩定性,是不是內部結構自己想的太簡單,裏頭應該不只是一團壓縮的能量,而應該是有一個可以約束和平衡的結構?梁左想到的類似物品是不倒翁,不倒翁的核心就在於保持重心,穩固的基礎。咆哮彈要想穩定,不如嘗試在其內部做一個體外之橋?

這個想法讓他自己也頗為有興趣,立刻趴在地上開始畫圖設計起來。

怎樣的結構才是穩定的?蜂窩狀與三角結構,這個學過一點數學和屋裏的現代人都是知道的。可惜梁左並不知道現代炸彈的設計原理,若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說不定能夠仿制出來——只是換了一種內在能源罷了。於是他只能夠摸索著結合五溪的說法來。先用三角結構搭建出一個物理模型,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填充氣……不,還是蜂窩結構更好一點,因為蜂窩結構更有優勢,正六角形的建築結構,密合度最高、所需材料最簡、可使用空間最大,可容納數量高達上萬只的蜜蜂居住。

蜂窩結構基礎上,一個個正六角形的外在橋搭建出來,再在其中填充足量的能量。

嘗試之後梁左發現雖然形態上與五溪之前的球狀咆哮彈略有出入——他手中的咆哮彈仔細看能發現變成了一個蜂巢狀態。

二點五秒就能夠凝聚出來,而且成功率極高,穩定性強。

梁左深吸一口氣,將蜂巢炸彈朝著遠處一擲。一道優美的弧線後,十幾米遠處騰起一團飛濺的黃沙。

梁左耶地跳起來揮拳——他終於知道科學家們那種興奮,那是將“無”通過想象力變成“有”的神奇過程。不過目前他還是很基礎的應用,只是將咆哮彈內壓縮適量的高濃度氣,估算時間,離開控制之後最多三秒就會自行引爆,威力也不算多大。不過唯一好處是便於掌控。在這個基礎上梁左迅速研究“蜂巢炸彈II”,其中他融合了五溪之前講過的不穩定螺旋結構,通過運行時吸納空氣中遊離能量,並且引爆空氣中的不穩定能量。這比起前者可是難太多了。

首先遊離態的能量大多數都是惰性的,不易被吸收利用,不穩定能量大多數都是逸散了。如何將惰性能量變成助燃或者擴大殺傷性的放大器這是一個困難的課題,如果有韓靖也許他能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