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施工資格以及用地獲取資格(第5/8頁)

“預算是一千五百億對吧?”

“是的。資本回收額方面,播放權、出版權、預約費等等加起來雖然現在只有三十億日元,但是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長。而且,我們還在和銀行商量貸款。”

“大家聽到了吧,沒有問題。”

禦鳥羽轉過頭,鼓勵大家。

“接下來,輪到我們登場了。就算美國人有三頭六臂,他們也從來沒有在喜馬拉雅山或者深海建造過基地。讓我們給他們好好上一課!”

巖城和參堂點了點頭。沒錯,這位社長確實沒有必要親赴現場,因為這個男人僅憑一腔熱血就足以鼓動員工奮鬥。

半年的時間,第六大陸的建設進展非常順利,但是NASA的實力也驚人地強大。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就連續發射了十五支火箭,之後除了發電設備,他們還往月球運送了十五台探測車和五台鏟土機。探測車用作運輸,鏟土機則是用來刮削月壤和凍土。雖然二者的功能單一,不具備禦鳥羽綜建多功能建機的多項能力,但是它們采用了保守的設計,建造得非常牢靠。雖然有可能因為時間緊張,只能開發出這種程度的機器,但NASA似乎認為,要建造他們計劃中的都市規模基地,最合適的方案就是集齊大量擁有基本能力的單一功能機械並長期使用。深不見底的工業實力讓美國在過去擊敗了亞洲的日本和韓國,歐洲的德國和法國、宗主國英國以及競爭對手——超級大國蘇聯。這樣下去的話,NASA很快就能追上甚至趕超第六大陸計劃。

對此,第六大陸方面由於此前忙於花哨的宣傳,導致反應遲鈍。作為對外窗口的伊甸會社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媒體的目光還聚焦在已經成為公開秘密的計劃主導者——桃園寺妙的身上,但不知為什麽她也宅在名古屋的家裏不出來。於是一部分尖酸刻薄的媒體開始大肆宣稱,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孩看到世界第一的NASA登場後怯場了,但也有其他意見堅持稱她藏了一手,正在等待公布的時機。

這一切的推測包含著真相,但並不是所有真相。

二〇三〇年夏天掀起的騷動揭開了一部分面紗。

牧野池公園漆黑的樹叢灑滿了滿月的黃色月光。

國道上過往車輛的發動機聲音輕微地傳到森林中。桃園寺的宅邸就在那裏。三樓朝南的陽台上,一個穿著長袍的人影正彎著腰擺弄一個和身體同等大小的圓筒。

“爺爺。”

那個人影——桃園寺閃之助回過頭。只見妙打開窗戶,穿著睡衣走了過來。

“電話打完啦?”

“我倒還想再打一會兒,但是約書亞拒絕了,讓我趕緊睡。”

“真是好朋友啊。”

“也許是討厭被竊聽吧。如果被大家知道是我朋友的話,媒體會找上門的。”

“……來,過來我這兒。”

“是。”

閃之助讓開地方,妙靠近圓筒。

那是一架牛頓式反射望遠鏡。赤道儀和木制三腳架支撐著直徑十二厘米左右的鏡筒。

不論是外形還是構造都顯得老舊而俗氣。沒有跟蹤馬達或是冷凍CCD等任何電子裝置。除了架子是木制的之外,架子以上連鏡筒都是銅制的。看來不只是一件道具而已,它應該還有某種歷史。

妙坐在椅子上,往鏡筒側面突出來的接目鏡裏窺探。

銀白色的暈影有些刺眼。過了一小會兒眼睛適應後,滿月明亮的半圓帶著微弱的斜鏡影映入眼簾。地形也隨之看得一清二楚。略黃的山地和黑乎乎的海盆錯綜復雜地交織著,第谷環形山的白色輻射紋呈星形散開。大小各異的環形山相互重疊著覆蓋了所有部分,是月球的南半球。

“能不能看見多功能建機啊。”

“恐怕不行吧。”

“那下次裝個閃光燈吧?”

“裝閃光燈估計也沒用,會和月面反照混淆在一起。如果是激光的話,倒可能可以看見。”

“那就裝激光吧。”

“你知道是哪座環形山嗎?”

月球一下子從望遠鏡的視野中消失了。妙剛大聲喊了一句:

“啊!”月球忽然又回來了。

妙把視線從鏡頭中移開,看著手邊。原來是閃之助在轉著微調旋鈕調整望遠鏡。他已經能在不看的情況下自由操控了。

“果然沒有您還是不行啊。”

“因為我已經觀測了六十年了啊。”

閃之助摸著望遠鏡感觸頗深地說:“過去,這台望遠鏡就是我唯一的樂趣。伴侶號衛星也好、哈雷彗星也好,都是用它觀測到的。唯一遺憾的是沒能觀測到月球勘探者號撞擊月球的噴泉,其中的原因我最近才知道。”

“為什麽呢?”

“那個啊,金色的纖維。據說,撞擊地點如果有那種纖維的話,撞擊會被緩沖,爆炸規模也會變小。伊甸環形山如果有線索的話,我還真想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