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侍女芳芳

一碗面吃完,無比滿足的陶方繼續和左小右暢聊。左小右發現自己學習語言的能力比以前提升了很多倍,短短幾個小時,就已經可以毫無障礙的和陶方進行言語上的交流。

只是這個時期七國還沒有統一,秦始皇也沒有統一文字,陶方寫的字雖然被他破譯了很多,但陶方掌握的只是趙國的文字書寫方式,但出了趙國,別的地方還會有新的書寫方式。

親自來到這個時代之後,左小右才發現這個時代的不便,不但每個地方的人說的語言都有比較大的不同,就連文字都不同。

還好這個時代有比較‘國際’的‘雅言’,雅言也是這個時代各國交流時所說的語言,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的普通話。只可惜其音系為上古音系,現代已經沒有方言可完整對應,這一點從他自己和陶方的交流就看的出來。

還是統一好,難怪秦始皇會成為千古一帝,別的不說,只看他統一了文字、錢幣、度量衡等等豐功偉績,就配得上這一稱號。

至於說秦始皇殘暴?那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在那個人吃人的黑暗時代,你不吃人就會被別人吃掉。只是‘殘暴’一點,總比吃人強。

天色漸漸深了,左小右還沒覺得怎樣,陶方卻有點撐不住了:“左先生,夜色已深,明日還要趕路,左先生早些歇息吧!”

“也好。”左小右點點頭,站起來,正要從背包裏拿帳篷,卻見陶方一聲呼喝,讓人騰出一輛馬車。很快,五個相貌不差的少女被從馬車上趕下來,一個個分到其他馬車上,接著,又有人扛著獸皮鋪到馬車原本的座位上。

“左先生,請。”安排好了之後,陶方走到左小右面前,邀請他上車。

“陶兄太客氣了。”左小右沒想到陶方這樣禮遇,但仔細想想,卻在情理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各國對人才都無比看重,無論是什麽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在各國都可混得下去。就說戰國四君子,哪位門下不是養士三千?即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能在這些人手底下吃上一碗飽飯。

他說自己是殷商後裔,來自海外,還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給陶方知曉,那可是乖乖不得了。在陶方心裏,他絕對和大才畫上了等號,甚至是大於號,這樣的人才通常都是各國君王以及貴族的座上賓客,陶方又怎會不盡力巴結。

如此,左小右上得馬車,在兩個清秀少女的服侍下洗了洗臉和手腳,就連襪子都幫他洗幹凈了,不過看那兩個少女看著襪子時的好奇目光,他就知道這個時期的人還沒有見過這樣的襪子。

“襪子”一詞最早見於《中華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帶系於踝。”“三代”是指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夏、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角韈”應該是用獸皮制作的原始襪子,所以寫作“韈”。後來,隨著紡織品的出現,襪子又由獸布發展到用布、麻、絲綢制作,“韈”也相應地改為“襪”,最後步步簡化為今天我們所說的“襪”。“襪”字的嬗變過程,其實蘊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

古代襪子的形制大約可以分為有筒襪、系帶襪、褲襪、分趾襪、光頭襪和無底襪等六種。其中有筒襪的襪筒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腹部,有的僅至踝間。系帶襪為的是穿著時不易脫落。分趾襪是將拇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如丫狀。光頭襪和無底襪多用於古代纏足的婦女,俗稱半襪。

夏商周時期的襪子呈三角形,屬於系帶襪,只能套在腳上,然後再用繩子系在踝關節上。這種襪子一直延續到漢代,《韓非子》中曾記述:“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結。”意即為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紮襪帶。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三角襪才開始被一種新型的襪子代替。

左小右這雙襪子只是現代普通的襪子,五塊錢一雙,十塊錢三雙,但在這個時代,那絕對是超越帝王的享受。而且彈力十足,讓這兩個少女十分的羨慕。

但左小右這次出門只帶了兩雙襪子,在這個沒有襪子的時代,他只能學習雷鋒好榜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自己都不夠用,又哪會拿出一雙送人。

趁著兩個少女服侍他的功夫,他倒也有時間想想往後的事情。先前在森林裏轉悠了大半天都不見人煙,還遇到老虎,差點變成糞便,他的心情就一直比較糟糕,但得知這裏可能是尋秦的世界,又得到陶方禮遇,可以到邯鄲去,他的心思就活泛起來。

能隨陶方去得邯鄲,若是能見得趙國上層人士,他一背包的東西就有了用武之地。他背包裏除了餅幹、方便面之外,還有一些從山裏人家得來的少量種子。這些種子有玉米、土豆、地瓜、西紅柿、黃瓜、辣椒,還有葡萄、西瓜、草莓等高產或好種的農作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書籍。不多,也就六本,都是他在劇組拍攝期間閑著無聊打發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