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年蟄伏成聖人

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收集和處理,就是將植物原料按照需要進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卻需要莖稈),並將收集到的原料進行一定的處理如切碎、晾曬等;第二是纖維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堿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三是磨(打漿),就是用臼搗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其分散為纖維,並使纖維產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用紙漿;第四是抄紙,就是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後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第五是壓榨就是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采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第六是幹燥,就是把濕紙幅曬幹或晾幹,揭下就成為紙張。

東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制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斬竹漂塘:斬竹嫩竹,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蕩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余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幹: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幹。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幹。幹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左小右所學的造紙術和竹紙雖然大致相同,但細節方面還是有不同之處的,細分了11個步驟,步驟如下:

1.采料:每年七八月間,用刀剝下構樹主幹或枝幹的皮,再將皮的綠色表層去掉。

2.曬料:將采剝來的構樹皮掛在場院內外,讓太陽曝曬,曬幹後儲存備用。

3.浸泡:將曬幹的構樹皮置於溝溪之中,讓清澈的泉水浸泡,或者置於盆槽之內,用涼水浸泡,直至構皮完全發軟為止。

4.拌灰:先用篩子將火灰過篩,去掉火炭及其它雜物,然後將泡軟了的構皮置於其中,讓火灰均勻地附著在構皮上(火灰的質量與所燒木柴有關,木柴質地越好,火灰的堿性就越強),使構皮得到充分的堿化(火灰的堿性還與紙的質量有關,堿性越強紙就越白)。

5.蒸煮:將已經上灰的構皮置於已盛水的鍋中,蓋上麻布,用中火蒸煮。煮的時間一般在10個小時左右。蒸煮的時間與火灰的堿性有關,堿性強則用時短,堿性弱則用時長。不管時間長短,只要構皮煮透了就行。

6.洗滌:構皮煮透後,就將煮透了的構皮挑到溪流之中,讓水將附著在構皮上的火灰沖走,同時用手不斷浣洗,並將一些雜質及硬物清理幹凈,直到沒有雜質了為止。

7.搗漿:將清洗幹凈了的構皮置於石墩上,用木錘反復捶打,直到構皮的纖維能夠在水中自然散開為止。

8.澆紙:先在紙床裏盛上七分滿的清水,然後將紙模放入紙床裏的水中用石塊固定,再將適當分量的紙漿(多了紙厚,少了紙薄,必須適中)撒在紙模裏,先用雙手攪開,再用均勻棒拍打,待紙漿都沉澱到白紗布上後,再移開石塊,慢慢傾斜著豎起紙模,讓水濾幹才擡到陽光下去曬。

9.曬紙:將澆好的紙連同紙模一起擡到陽光下曝曬。曬時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決不能讓雨淋壞了紙。

10.砑光:當紙曬到七八成幹的時候,就用邊緣光滑完整的瓷碗去輕輕地打磨紙模背面,讓緊附白紗布一面的紙更光滑更有色澤。

11.揭紙:紙曬幹後,先用手撕一個角,然後就用很光滑的揭紙木刀輕輕地揭下整張的紙,這樣造紙的步驟就全部完成了。

但現在已經過了季節,左小右只能把造紙的時間推到明年進行。現在左小右很缺人手,當然烏氏和趙王都可以給他調集人手,但左小右信不過他們,他們真要是派人手給他,其中也肯定摻雜著大量的‘間諜’,有些事左小右不想讓別人知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培養。現找成年人是來不及了,只能買點童男童女,讓項少龍按照軍隊的方式培訓這些小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