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時間的繡帷 A TAPESTRY OF TIME CHAPTER 68(第3/4頁)

凱特審視著繡帷的左下方:一面水的高墻,前面是一輛漂在海上的馬車,裏面坐著那個在火之洪流中拿著杯子的救世主。

“救世主回來了,告訴他那些部落裏的人,一場大洪水即將來臨,他們必須做好準備。”

“聽起來很耳熟。”凱特說。

“是啊。全世界每個宗教,無論新舊,都有大洪水神話。而且大洪水是個事實。大約一萬兩千年前,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了,冰川融化了,這顆行星的地軸發生了移動。海平面在短時間內上升了接近四百英尺,有時是持續上漲,有時是隨著毀滅性的巨浪和海嘯。”

凱特仔細看著那幅畫——畫上有許多城市正被海浪淹沒,有成群的人正被淹死,還有統治者和富人站在那裏看著大水發笑。在畫面末尾,是一小批人,穿著粗劣的衣服,冒險進入內陸,向著高山前進。他們帶著一個箱子之類的東西。

騫讓她仔細琢磨了好一會兒繡帷上的這幅畫,然後繼續說道:“那些人忽略了關於洪水的警告。人類掌控著世界,或者說他們自以為如此。他們傲慢、墮落。他們對即將發生的災難嗤之以鼻,繼續他們邪惡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說,神是在懲罰人,因為他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一個部落留心了這個警告,建造了一個聖櫃,或者叫方舟,從海上撤到了山中。洪水來了,摧毀了海邊的城市,只留下了內陸的原始村落和散居的遊牧部族。有個傳說流傳開來,說神已經死了,說人現在就是地上的神,說大地屬於他們,可以任他們為所欲為。但有一個部落堅持信仰,他們獨自堅守著一個信念:人類是有缺陷的,人不是神,只有擁抱謙卑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你們就是那個部落。”

“是的。我們留心了救世主的警告,按照他的要求行事。我們把聖櫃運到了高原上。”

“而聖櫃裏就是這幅繡帷?”凱特問道。

“不。我根本不知道聖櫃裏有什麽,但那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有關的故事流傳至今,而且這故事非常震撼人心。它對任何聽到這故事的人都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吸引力。這是發自人類內心深處的那許多故事之一。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就像我們認可廣泛流傳的創世神話。這些故事一直都存在,以後也不會消失,它們深植於我們的內心。”

“這個部落後來怎麽樣了?”

“他們獻身於探索繡帷中的真相、理解洪水之前的世界、探索發生過的事情。一些人認為,答案在於人類的心靈,在於通過冥思和自我審視理解我們自身的存在。他們成為了高山僧侶,自稱伊麻孺,意為光明。我是最後一個伊麻孺了。但有些僧人漸漸感到焦躁不安,他們到俗世間尋求他們的答案。就像我們一樣,他們也是一個信眾組成的團體,至少開始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們的旅程延續,他們漸漸迷失了自己的宗教,確實如此。他們轉向有希望給出答案的一個新事物:科學。他們厭倦了神話和寓言,他們想要證據。然後他們開始去尋找證據——但是他們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科學缺少某種宗教提供的至關重要的東西:一套道德準則。適者生存是一個科學事實,但它是一條殘忍的道德規範,它是野獸的生存之道,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法律對我們的作用也有其限度,而且法律條文必須建立在某個基礎之上——一套源自其他地方的共同的道德準則。一旦這個道德基礎消失,社會的價值觀也會隨之瓦解。”

“我不認為一個人必須要信仰宗教才能有道德。我是個科學家,我並不……怎麽虔誠……但我是,或者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

“你還比絕大多數人更聰明,也更有同情心。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跟上你的,那時候全世界會生活在和平中,不再需要寓言或者道德課。我恐怕那一天會遠得超出任何人的想象。我的話針對的是現在的情況,是大眾的情況,不是對少數人。不過我本不該說那些話的。我在宣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老人常常這樣,特別是孤單的老人。毫無疑問,你已經猜到那些很久以前從伊麻孺分裂出去的僧人們的身份了。”

“伊麻裏。”

騫點點頭:“我們相信,在希臘時代,那些分離出去的僧人把自己的稱呼改成了伊麻裏。可能是為了這樣的發音聽起來更像希臘語裏的詞,這樣他們才可能被希臘學者接納。當時希臘學者們正在科學這個新出現的領域中取得大量的突破。那本日記裏記錄著一個真實的悲劇,還有這一派系是如何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這就是為何你必須去讀它。”

“這繡帷上剩下的部分是什麽——另外兩次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