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動員

另一邊,淮軍主力在妖後葉赫蘭一天數個電報的步步相逼之下,終於在復興軍開戰後的第七日,舉軍南下,與復興軍對峙於徐州。

只是李鴻章實在不願意在此時和復興軍開戰,雖然在妖後逼迫下出兵,故意磨磨蹭蹭,主力大軍從濟南出發南下至徐州,六百余裏路程,竟走了二十天有余。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復興軍與淮軍“和平”共處多年,大家你好我好一起走私發財,與復興軍對峙前線的淮軍將領“輪番發財”,個個養得大腹便便,盡皆養廢。

李鴻章雖然提拔了一些留洋的年輕人充實淮軍基層。然而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軍中又最講資歷,那些留洋之人歸來進入死氣沉沉的淮中擔任中層校官,如入染缸,很快就被整體的腐朽的大氣氛同化得七七八八。

如今的淮軍,裝備武器皆遠勝十年前,從上到下,精氣神皆不可和十年前相提並論。

和別處不同,徐州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四戰之地,亦是復興軍和清軍對峙的前線戰略要戰。與南邊的復興區內部不同,為防過早動員引發清軍警覺,徐州軍民直到復興軍突襲漢口之時,方才開始進入全面戰時動員狀態。

兩方境內的,最靠近戰場處的城鎮中,人人惶恐不安,這一輩的人,都是從戰亂中過來的,深知戰爭的可怕,在得知戰爭要爆發時,平民百姓們都開始準備後路。

不過,清朝境內的平民,和復興區境內的平民對戰爭的準備又各有不同。

復興區臨近戰場的農村中,各家各戶的勞動力全部動員起來,在民武會的組織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農作活動。

民武會,全稱民間武林委員會,就相當於PQ17位面的村委會。

公嶺村四面環山,但田地卻位於山峰中間的一塊廣闊平原上。

平原上,數百畝良田整齊劃分為成方塊狀,水稻田內,長滿了綠油油的水稻,河水沿著泥渠道流下,又經過農民們開辟的水道中,流入每一片農田,因此水稻生長的十分的豐盛。

在田野的中間,平坦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一輛輛貨車停靠在馬路上,每台貨車前,都有幾名復興軍肅穆站立著。

每當一家的水稻收割完畢後,就盡數裝入麻袋當中,然後,這家的家長就會跟著復興軍,來到車輛群的最前頭,跟民武會的人登記。

民武會的工作人員當著戶主的面清點袋數,稱量重量,然後讓戶主確認,沒有疑問後,便讓戶主在工作簿上簽名,隨後命人裝袋的水稻放入一輛貨車內。

簽完名後,農民們都松了口氣,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這一季的水稻,成功獲得豐收,日後可以在復興軍那兒領到屬於他們的糧食,或者換成其他物資,錢幣。

對復興軍,這些農民們還是十分信任的,這是因為這些年來,王雷對農民政策十分重視,嚴格公正對待每一起農村和復興軍的糾紛,絕不輕饒貪汙受賄的農村官員,久而久之,才換取到農民們的支持。

清廷境內的農村,卻呈現出另一派景象。

清廷的農村中,並沒有復興區內那種現代化的水利工程,純粹是靠天吃飯,水利設施幾近荒廢,農村交通更是糟糕至極。

如此糟糕的情況下,良田還被那些士紳階層的占據,農民們只能得到下等田地,清廷境內,良田都未必能獲得多少收獲,何況是下等田地。

再加上官府又不斷收取各種名目的稅,早已將民眾們弄得苦不堪言。當地的地主,同樣被當地淮軍軍痞們刮油刮得叫苦連天。只有那些在軍中有人地主還得還剩滋潤——所以山東河南的淮軍控制區,當地的最大的地主基本是以淮軍的軍屬為主。

戰爭還沒開始前青黃不接之日,恰逢大旱,糧食絕收,清廷在徐州境內的農村中,就發生了大逃荒,這些逃荒者不少皆是南下,逃往復興境內。北邊的苦於復興軍的壓力,對此也是睜一眼閉一眼,故作不知。

靠近復興區的一座淮軍軍營,統領柳剛正在處理繁雜的公文。他早已接到清廷與復興軍全面開戰的軍報。這十年下來,滿清搞洋務,辦西學,看似繁花似錦,紅紅火火,但不過是給更多人假新政洋務之名,更多大發橫財而已。自己治下這些丘八大兵是啥德性,柳剛心知肚明,南邊復興軍短毛如何地“喪心病狂地玩全民皆兵”,他同樣知曉。

這幾日正膽顫心驚,生怕南邊的短毛亂賊北上攻致,而李大人的援軍卻還在濟南拖拖拉拉,半月不至,半月下來,直把柳剛愁得須發白了幾根。

所幸此時復興軍主力盡在兩湖之地,徐州一線風平浪靜,彼此相安無事。柳剛只知這兩日南邊的短發突然組織人收開始搶收農田未熟之稻谷,除此之外就再無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