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意識與機器(第2/2頁)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對人思維的信息過程的一種模擬,是人的智能的物化。盡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擬人腦的某些活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會成為人類智能而取代人的意識。

哪怕是輻射世界已經完成了生物信號和電信號的互相轉換,可以進行記憶讀取和記憶轉移,那也不意味著可以讓機器從無到有的產生意識,他寧願相信那些機器人產生的“意識”是移植的其他人的記憶。

至於後期的第三代合成人,已經完全脫離的機器的概念,和人類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那他們的意識產生也依舊是個謎,這又回到了最初考慮人的意識是哪來的一樣了。

而且董晨認為,第三代合成人的意識更像是前期的記憶編輯和記憶灌輸,加上後期他們進行了一定社會活動後,結合基礎記憶而產生的社會認知,也不是從無到有產生的所謂“意識”。

而且要制造和調制合成人,或者說生化人,需要的設備和材料可是不少,也是需要一個合適場地才行的,所以這個可以放棄了,後期倒是可以考慮發展一下合成人當科研助手什麽的,畢竟他們相對於機器人來說多了一絲靈動,可以獨立思考,而且經過從無到有的培育加上基礎記憶灌輸,那忠誠性肯定沒的說。

所以目前來說,機器人是最好的選擇了,在他的實驗室中就可以制造,只要有零件,就可以一直制造,然後加上一個智能核心就行了,再加上一號作為主系統進行輔助,機器人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

至於為什麽不把記憶轉移到機器人身上,然後由機器人作為載體進行獨立意識培養,那就另說了,畢竟“人”是一種很矯情的生物,一旦產生了自我意志,發現自己竟然是一堆橡膠與鐵塊,那估計就不好玩了。

畢竟,人類進化這麽多年來一直是作為碳基生物存在的,或許有部分人會喜歡那樣,但大自然的選擇畢定是有其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