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大亂(第2/2頁)

驚人的巧合,經濟危機這時也開始橫掃整個世界。

2134年5月1日,三家最大的國際銀行宣布由於呆賬而破產。兩天之內,恐慌席卷全世界。超過十億台與世界金融市場相連的家庭電腦終端,都忙著拋掉各種股票和債券。“全球網絡系統”的通訊線路嚴重超載,數據傳輸的延遲由幾分鐘增加到幾個小時。恐慌的浪濤更加洶湧。

一周之內,危機產生了兩個可怕的後果:一是全世界一半的股票價值被消滅了;二是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投資者一夜之間淪為窮光蛋,因為他們用光了賬上的最後一分錢,無論貧富,都是如此。一時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家庭中,閃爍著數據庫送來的要求了清欠賬的災難性信息。

實際情況卻還要糟糕得多,因為各個方向上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低於原先的估計,而計算機正處理的,只是全部待處理業務的一小部分。用計算機專家的話來說,就是:全球金融系統已進入了“循環失衡”狀態。數以十億計的信息傳輸處於計算機網絡“低優先權”的等待之中。

電腦網絡的數據延遲,導致大多數電子銀行的個人賬戶幾小時,甚至幾天還沒有完全清賬,本該用來償付不斷增加的股票虧損的錢,卻仍然留在原來的賬戶上。這些個人用戶很快明白了所發生的事情,趁此機會,他們急忙再次花掉現在賬面上看起來還存在的現金盈余。

終於,政府和金融機構發現了問題,慌忙采取措施,制止這種瘋狂的行為。可惜太遲了!已經被互相沖突的數據搞懵了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崩潰了。

要恢復系統的運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小心地刪去和重裝一系列的程序,而這些程序散存於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網絡中心裏。

三個多星期的時間裏,管理著所有的金錢的電子金融系統完全關閉。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還有多少錢,因為紙幣早已廢棄不用,只有性情古怪的人和收藏家,才保留著鈔票。他們也僅能用這些錢購買一周的日常生活品。於是,人們開始為購進必需品進行古老的易貨貿易;或者看在朋友的份上,抵押典借,暫時握下去。

但這才是痛苦的開始。負責監督全球金融系統的“國際監理組織”屢次宣布將恢復運行,請求人們在這“非常時期”將終端與網絡暫時分離,可沒人理會。於是,數據再次淹沒系統,再次引起崩潰。

僅僅花了兩個星期,科學家們就對哈雷慧星異常明亮的原因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但是花了4個多月時間,人們才使全球網絡系統重新運行。誰也無法估計這次空前的大混亂究竟給社會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正常的電子經濟活動恢復以後,猛烈的經濟衰退一直持續了12年方見谷底。又經50年的緩慢復蘇,世界生產總值這才回到了2134年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