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尋骨問龍

當我們腳下的這顆水球在約2.51億年前進入中生代之後不久,恐龍類便從鬼鬼祟祟的小身影快速成長為稱霸世界的優勢物種。其後經歷了三疊紀晚期的萌芽、侏羅紀的繁榮,終於在白堊紀達到了昌盛的頂端。從約1.46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開始,地球歷史便經歷了又一次極強烈的地質變化,泛大陸(聯合古陸)進一步分離及破碎化,各地發生了強烈的海底擴張和頻繁的火山活動,大洋缺氧,海平面升高與溫室氣候形成。

所有這些事件都使得當時的生物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積極面對,以適應不同的環境與氣候,這些外部條件對生物的演化有著明顯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白堊紀成為古生物學家研究動物演化的絕佳窗口。這個時期的世界各地出現了一些極具特色的生物群,比如活躍在亞洲東北部的熱河生物群。在此時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含鳥類)、翼龍和古哺乳類,乃至昆蟲和被子植物等。到了白堊紀晚期,美國地獄溪組地層則發現了一系列著名的恐龍——霸王龍、三角龍、甲龍、鴨嘴龍等,在恐龍時代之巔立下了一面大旗。更令人震驚的是,一場發生在6550萬年前的無比巧合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竟然讓一個如此繁茂的龍時代戛然而止。

嘲風等人從時空裂隙來到白堊紀,此時地球的溫度要比現在溫暖得多,就算在兩極,也長年穩定在15攝氏度左右。在嘲風的時空探險的第一站,突厥部落的活動區域大約是在今日新疆烏爾禾一帶,屬於準噶爾盆地。而他們所要面對的,則是白堊紀中晚期生活在這裏的各種奇異“怪物”。由於故事發生的“人文”年代背景是中國古代,因此不能按現代古生物體系的命名系統來命名小說中出現的生物,換言之,小說中恐龍們的名字都是我仿照古人的思維一一編造的,以下將為讀者們逐一揭曉它們真正的學名和特性。

翹嘴怪鳥便是準噶爾翼龍類(Dsungaripteridae),包括了準噶爾翼龍(Dsungaripterus)、湖翼龍(Noripterus)和槍頜翼龍(Lonchognathosaurus)等。這裏要強調的是,翼龍(或稱之為飛龍)不是恐龍,只是恐龍的遠親。準噶爾翼龍是“翹嘴怪鳥”中最有代表性的,它的翅膀展開後可達3米,它最明顯的特征是在頭骨頂部至嘴喙中央有一個低矮的骨質脊冠,以及修長並上翹的頜部,適合從灘塗中挑出貝類或甲殼類。頜部的前端沒有牙齒,後端有類似臼齒的結構,非常適合壓碎貝殼。

出現在古湖邊緣的巨龍群屬於蜥腳類中的巨龍類(Titanosauria),又稱泰坦巨龍類,這個門類囊括了一些地球上最重或者說最龐大的陸地動物,它們將近有30米長,近百噸重。巨龍類在白堊紀的中國廣泛分布,新疆也有相應的化石記錄,但目前尚未完全描述。

兇神惡煞的帆龍屬於棘龍類(Spinosauridae),尚未在新疆發現活動記錄,但在中國廣西扶綏縣、中國河南南陽一帶有過記錄,結合我在新疆發現的大型肉食龍足跡,這種非常有趣的恐龍可能會在當地活動。棘龍類最明顯的特征當然數其背部的帆狀物,那其實是由其脊椎上的神經棘構成的,這些帆狀物的功能迄今仍然眾說紛紜,主流的觀點認為這是用來調節體溫或同類之間的識別標示。與其他大型掠食性恐龍相比,棘龍類的頭骨顯得扁且窄,加上滿嘴圓錐狀牙齒,使得它的腦袋看起來很像鱷魚。相關的化石證據,比如胃容物,也表明它們確實以魚類以及一些中小型的恐龍甚至翼龍為食。

小型的恐龍角色,狂龍爪龍分別屬於恐爪龍類(Deinonychosauria)中的傷齒龍類(Troodontidae)和馳龍類(Dromaeosauridae)。恐爪龍類是獸腳類恐龍中最著名的演化支之一,它們從侏羅紀中期一直堅挺到白堊紀末期。恐爪龍類全身覆蓋羽毛,最著名的特征是後腳第二腳趾有大型、大幅彎曲的鐮刀狀趾爪,江湖俗稱“殺手爪”。當它們行走或奔跑的時候,這個第二趾爪往上後縮、不接觸地面。多年來,古生物學家為這個殺手爪的功能想破了頭。有理論認為第二趾爪是用來刺傷獵物的武器,或可協助攀爬,鉤住大型獵物的身體。也有學者認為,這第二趾爪主要是用來固定住獵物,當它們獵食小型獵物時,會使用腳掌、趾爪將獵物釘在腳下,用體重施壓於獵物,再慢慢享用獵物。從目前的化石證據來看,這類恐龍的食性很復雜,很可能是十足的機會主義者,逮到什麽吃什麽。

①巨龍類 ②馳龍類 ③烏爾禾龍 ④準噶爾翼龍

白堊紀早期,新疆烏爾禾古湖的恐龍動物群生活場景。

湖對岸是全身覆蓋羽毛的馳龍類、如小山般的巨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