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末代燕王(第2/2頁)

“史書,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

燕王怒極反笑,語氣中夾雜著無盡悔恨,低語道:“我燕王一脈,歷代統領福州,前後共計二百三十一年。就算我再昏庸無道,庸比紂王,也不可能沿途府縣,沒有一個願意死戰者吧?可恨,要不是本王下令,軍民投降大寧,他一個將不過百,兵不過三萬的蕩嶺候,又哪裏能一戰而平福州!”

“可恨,可恨,可恨……”

一連三聲可恨,無不表明燕王心中的悔意,與遭到清算時的不甘。

只可惜,成王敗寇,現在說什麽都晚了。

王旭一點都不可憐燕王,一個將命運交由別人掌控的人,如何淪落都怪不得別人,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

“後來呢?”相比王旭的冷淡,葉知秋兔死狐悲,急不可耐的往下問道。

燕王這時已經從龍床中走下來,聲音也從激動轉為冰冷,毫無情感的繼續道:“兵士被殺,大將被擒,本王一個野孤小道,哪怕就是有兩手法術,又能做的了什麽。我只能臥薪嘗膽,退回地宮,苟延殘喘的等待時機。可惜,天不遂人願,天命在大寧,越是等下去,我就越絕望。最終,我決定轉道為屍,哪怕就是變成僵屍,我也要等到大寧朝國運喪盡,社稷崩塌的那一天。呵呵,呵呵哈哈,終於讓我等到了,只待天下一亂,本王就帶領屍兵反攻,當年我體會到的絕望,也要讓那寧皇嘗嘗!”

王旭沒說話,他總結了一下,這就是個修道修傻了的白癡,被人騙了的故事。

被騙之後,他臥薪嘗膽企圖復仇,大寧國運強盛之時就夾著尾巴做人,現在眼看天下大亂了,就打算出去耀武揚威了。

至於舉城而降,十萬將士被殺,在王旭看來一點都不冤枉。

要知道大寧二年,那時候大寧太祖剛剛起兵,對上大元朝並不占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是蕩嶺候,也不會允許這批降兵活下去。

因為蕩嶺候只有三萬部隊,要是招降了這十萬人,萬一有人出來振臂一呼,誰知道這些降兵會怎麽樣。

慈不掌兵,為了福州安定,這些人必須死,這個錯誤不在大寧,不在末代燕王,甚至不在蕩嶺候,而是在於當時的時機不對。

如果是天下已定,大寧定鼎,福州又處在邊緣地帶,燕王投降不但不會死,反而會因為一心修道,富貴無憂,以示皇恩浩蕩,就跟投降後的劉禪一樣。

錯就錯在,燕王投降的時機不對,爭龍之處,此消彼長,任何一個決斷都是慎重的。

而在當時來看,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燕王無道被殺,十萬大軍損失殆盡,這才能保證福州沒有反抗。

至於福州百姓,隨便公布幾條罪狀,比如在燕王宮內,搜出幾名被挖心挖肺的童男童女,就能把他釘上恥辱架。

魏征曾說過,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真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嗎?

不是,魏征的真正意思是,老百姓就跟水一樣的無常,是愚昧的,不可信的,而君主則是建立在水上的大船。

只有船鎮壓著水,才不會被水打翻,要是跟著水隨波助理,處處受到水的限制,那就只有船毀人亡一條路。

這句話的最終目標,是勸諫李世民應該用愚民政策,別太把老百姓當回事,畢竟老百姓都是愚昧的,只要適當的引導,就能顛倒黑白顛倒,萬萬不可托付真心。

末代燕王,對老百姓托付了真心,認為自己投降是為了百姓。

可是掉過頭來,對他要殺要剮的,就是這群托付了真心的百姓,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諷刺。

民心,民心是什麽,要王旭來回答,民心就是屈服在強權下的心裏。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救命之恩,十年可忘。

沒有強權鎮壓,沒有治國法度,看看現在的利比亞是什麽樣就知道了,當年的利比亞人民,認為卡總統治的利比亞不自由,向往西方自由世界。

現在,卡總沒了,利比亞自由了,扛著AK滿街走都沒人管,很多人又開始懷念卡總了。

王旭就搞不懂這些人在想什麽,自己約的炮,含著淚也要打完啊,中途退場怎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