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災民(第2/2頁)

災民到了鎮上,就像蝗蟲看到了莊家,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不然激起民變,就不只是要糧食了。

畢竟,災民之中不乏青壯,鬧起來,縣城還能抵擋一二,鄉下村鎮根本一觸即碎。

人餓的狠了,易子而食都是常態,這種人禍,不是九泉鎮,或者王家能夠抵抗的。

只有將薛牧山請去,有當代大儒坐鎮,方能化險為夷。

“沒想到北方鬧得厲害,最後北方的災民沒來,反而是南方先亂了。”

王旭感嘆世事無常,對著劉全安撫道:“你先等等,我去請老師出來。”

“不用請,我已經聽到了。”

不等王旭去請,薛牧山便走了出來。

已至寒冬,薛牧山依然穿著單薄的儒士服,與深秋之季見到時沒什麽變化。

走出茅草屋,薛牧山沒用王旭開口,便率先問道:“如果我跟你回去,你會怎麽做?”

王旭看向自己的老師,在他的目光中看到了考教。

有大儒坐鎮,可保王家萬無一失,但是難民還在,怎麽處理就值得思量了。

到底是依靠大儒之威,驅趕災民,袖手旁觀,還是組織人手賑災,全在王家或王旭一心。

如果選擇保全家業,袖手旁觀,甚至大發國難財,王旭尋思,一定會在薛牧山眼中留下壞印象。

甚至,就算單純的賑災,恐怕也只是合格,想要出彩還得另辟途徑。

“如果老師跟學生回去,學生一定說服父親,聯合鄉親,力所能及的賑濟災民。”

王旭知道這是薛牧山的考驗,但是他沒有說的太滿,天災人禍,天災還有跡可循,人心就沒那麽容易了。

王旭只能說自己盡量去做,盡量做好,至於功過,不是現在該想的問題。

“好,我便隨你走一趟。”

薛牧山背負著雙手,輕聲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萬裏路不只是走,更是看。看看這天下,看看這人心,你會發現有些事情,比書本上寫的更有意思,能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學問。”

“弟子受教了……”王旭再次躬拜,拜的不僅是薛牧山的教導,更是擺明車馬支持他的態度。

如果說王旭參與賑災,收獲的名望是一,有薛牧山擺明車馬的支持,他收獲的名望就是一百。

沒有大儒坐鎮,誰會在乎他這個孩子。

反過來,有大儒相隨,這件事便能成為士林中的美談。

到時候,江南士子都會知道,旭八歲,能賑災,以後名傳天下,也會有人說:“哦,我知道這個人,他八歲就參與過賑災,表現出了不凡,我一直都看好他。”

其實,哪有什麽看好,名人與普通人擺在一起,名人的成功被認為理所當然,普通人的成功才會讓人驚鄂。

王旭為什麽需要名望,因為他希望日後取得成績時,別人會認同而不是質疑。

為什麽很多苦逼流主角,走到哪都能裝逼打臉,被各種不服,因為一鳴驚人者往往被人輕視。

王旭想要名望,想要運營自己,將自己包裝成天才,為日後的才高八鬥做鋪墊。

眼下這次賑災,運作得好,就是個刷名望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