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王旭的扶師之計(第2/2頁)

而且,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讓百姓寫祝詞,祝願太後壽辰,想要參與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一張紅紙才十文錢,一百萬張也不過一萬兩,花錢不多,還能搞得聲勢浩大,讓太後青史留名,這面子應該就有了吧。

至於氣派,這個有些難度,怎麽才能體現出皇家氣派來,不能光靠祝詞充場面吧。

祝詞雖好,卻是死的,新鮮勁過去,難免會讓人覺得單調。

該怎麽體現出氣派,王旭再次犯了難。

從三更想到五更,外面天都快亮了,王旭依然一籌莫展。

“天幹物燥,防火防盜!”

正想著,外面的街道上,傳來了更夫蒼老的聲音。

王旭推開窗戶看去,只見更夫年過花甲,佝僂著背,以沙啞,低沉的調子喊著更哨。

他是誰的父親,又是誰的爺爺,為什麽年過花甲,還要在外面打更。

王旭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找到讓太後的壽宴,看上去更氣派的辦法了。

康熙末年,年老的康熙,越發覺得自己這一生不易。

已經六十歲的康熙帝,老態龍鐘,欣賞著紫禁城外的帝國,欣喜的同時又無比的惶恐。

人都是怕死的,沒有人不怕死。

為了證明,自己還年輕,康熙帝舉辦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千叟宴。

年滿六十,或六十歲以上的長者,不分官民,不分滿漢,可至暢春園與皇共宴。

當時,參與宴會的老人有一千三百多人,乃是各府各縣的德高望重之人。

從儒家的角度來說,千叟宴,代表了儒家以孝治國的正確性,合理性。

從皇帝的角度來說,上千位分布在地方郡縣的宿老,今日齊聚一堂與皇共宴,無疑是個提高地方凝聚力的好辦法。

事實也是如此,上行下效,民間紛紛效仿尊老,敬老之風,一時間四海升平,據說連強盜都不再對老弱下手。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帝更長壽,足足活了八十九歲。

乾隆帝晚年期間,效仿祖父舉辦千叟宴,當時全國各地來了六千余人,乾隆帝讓太子斟酒,宗親作陪,這是一個封建王朝最輝煌的時期,宛如正午的驕陽,隨後便是日暮西山。

如果從九州之內,請來十萬名高壽老人,一同參加太後的六十大壽,與民同慶,這樣一來花費不多,裏子跟面子又都有了,誰敢說壽宴辦的不氣派。

這裏可是儒界,尊老敬老屬於政治正確,老師要是舉辦萬叟宴為太後祝壽,皇帝沒法再說自己老師不體聖心了吧。

皇帝要是還敢這麽說,下面的言官禦史就該說了:“不對啊,薛大儒為太後舉辦萬壽宴,尊老,敬老之心難以言表,皇上怎麽能說薛大儒不體聖心,阻止陛下盡孝呢?”

反過來,萬叟宴說是官民不論,誰都可以來,實際上能來的,有錢來的,哪能是真正的老百姓。

肯定不是啊,老百姓還得過日子呢,哪有那個閑錢,那個時間,在秋收的時候去參加萬叟宴。

能來的不用說,最差也是地方鄉紳,類似九泉鎮三老那樣的人。

只有這些人,才有時間,有精力,有錢財去往京城,與皇共宴。

作為萬叟宴的發起者,薛牧山不用說,也將贏得這些人的支持,不但皇帝無法在追究他的責任,說不得,選輔的位置還能再往前提一提。

如此一來,一石二鳥,危機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