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日(2)一顆粒子引發的血案(第3/12頁)

“是的……先生。”測試官點頭,“這確實不算是強有力的佐證,但我在高等學校中學習的就是文明心理學,如果取消這門測試,我就失業了。”

“這可不是把我留在這裏的理由……”監察官嘟囔,“你這是在浪費資源。”

“您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我只占用了中央電腦三十二億分之一的運算進程,但發揮的作用可能比另外那三十二億分之三十一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所做事都要重要。”測試官開始調試望遠鏡,“您要相信,一個文明是有心理的。”

“好吧……這次你要怎麽測試?”

“用最通俗的表示方式,最殘酷的測試手段。”測試官轉身微笑,“勞煩您把身邊那枚燈泡遞給我。”

口袋中的手機在嗡嗡震動。

楊遠一愣,低頭掏出手機,液晶屏上是一條短信。

“兒子,今年中秋節回家不?”

落款是“爸媽”。

在這個網絡通訊手段發達到泛濫的時代,楊遠差不多都忘了自己的手機還有收發短信這個堪稱古老的功能。他早就習慣了一切社交都在網絡上的生活,從來只有兩個人以這種被人遺忘的方式與他聯系。

父母不敢打電話,他們擔心會幹擾兒子的工作。

老人們無法接受新生事物,所以他們才會被年輕人嘲笑。

楊遠開始回復,他不準備回去。中秋節的休假只有一天,好不容易才能脫離暗無天日的工作苦海,難得有一天不用再面對滿眼的枯燥數據,怎麽能把時間浪費在回家的路上?

楊遠按下發送鍵,熄滅屏幕背光。

漆黑的玻璃屏幕上倒映出兩個人影。

“歐陽老師。”楊遠連忙起身,心中忐忑——在工作時間玩手機是違反規定的。

老人微笑著搖搖頭,輕輕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坐下坐下,小遠。”

老人拉過一張椅子坐下,楊遠有些好奇地偷偷擡眼打量……他只在領導視察時遠遠望見過面前這個人,德高望重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對他這樣一個小研究生來說真是太遙遠了。但此時老人與他的距離只有不到半米遠,一身白大褂,頭發梳得整整齊齊一絲不苟,攏著雙手精神矍鑠。

“剛剛和女友聊天呐?”老人笑得有些促狹。

“不不不不……”楊遠漲紅了臉,“我還沒有女朋友,是父母發來的,問我中秋節回不回去。”

“那你回去麽?”

“不回去。”楊遠搖頭,“我家在江西,太遠了。”

“江西啊……”老人點點頭,“那跟我是老鄉嘛。”

“真的?”楊遠眼睛一亮。

“我是吉安人。”老人微笑,“小遠你到這裏也有大半年了吧?回過家麽?”

“工作太忙。”楊遠搖頭,說起來有時候工作倒未必忙到楊遠抽不開身,但與其把時間消耗在漫長難熬的旅途上只為了回家吃一頓飯,不如和同學出去逛逛。

“要我說啊……”老人拍了拍楊遠的肩膀,“有機會還是要經常回家,年輕人,父母在,不遠遊嘛。”

老人悠悠起身,擡頭望向窗外,高大的玻璃幕墻反射著最後的夕陽余暉,石子路對面佇立著通體潔白的天線,人們搭起數十米高的鋼架只為了撐起這龐大到口徑五十米的拋物面,這是令人震撼的偉大造物,匯聚了人類最頂尖的智慧,物理與工程學的精粹凝聚而成的奇跡。

射電望遠鏡安靜沉著地屹立,身上灑滿金色的陽光。

這裏是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北京密雲站。

是人類的眼睛。

楊遠是個在中科院攻讀射電天文學碩士學位的研究生,每天做的事是待在電腦屏幕前判讀數據,唯一的成果是他的視力在急劇下降。為了緩解眼部疲勞,楊遠會習慣性地擡頭望窗外。

楊遠愣住了,他雖然近視,但不是瞎子,那麽大的東西擺在那兒想必是個人都能發現。

這大概是自蘇聯解體以來最讓美國政府震驚的事。

“一定是俄羅斯人搞的鬼把戲!”赫伯特·卡萊爾把文件丟在會議桌上,這位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原本在沖繩處理當地的F22部署問題,但總統一紙召令讓他連夜橫跨太平洋。

“卡萊爾將軍的愛好是把所有事都往俄羅斯身上推。”坐在對面的女人是國務卿,她低頭翻閱文件,“那樣他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找國會伸手要錢了。”

“女士……我無意冒犯,但能辦到這種事的國家除了我們,只可能是俄羅斯。”卡萊爾冷笑。

“為什麽不能是中國或者伊朗?”國務卿問,“輕視敵人將會帶來災難。”

“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朝鮮?”副總統插話,他是個混跡政壇數十年的典型老政客,任何職業政客應有的特征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們的威脅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