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星球地域化,磁雲星的生態鏈。

磁雲星球,73244號浮空城市。

這個龐大的城市,支撐著6878座摩天大廈,支撐了六平方公裏的水域,以及大量的森林。這已經是能供給幾萬人類生活的據點,但是這麽碩大的城市在當下時間段卻只有五個人,而其中有三個人還只是‘二十天’時間的逗留。

如此優美的城市,聯邦卻並沒有大量人類居住,主要有兩個原因。

1:可供太空移民的最高標準倉水準太高了,一個數十億噸的太空運輸艦只能供給百人在太空中運輸,想要以這個標準在行星和行星之間大規模太空移民,以當下的生產力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廉價冬眠倉的確適合普通人移民,他們身上法脈簡單,冬眠造成的幹擾很小。但是一旦確認廉價冬眠倉用於太空運輸,是政治不正確,等於在法理上承認貴族權幹涉民權,這會在法律和政治上造成大量麻煩。故,一直到現在都沿襲呆板的權限政策。

2:聯邦要維持文化上的統一性。

這是人類社會從行星拓展到恒星範圍必然要遇到的情況。磁雲星雖然不適合大規模移民,但是這幾百年來,若是磁雲星上的人類出現本土繁衍,也是可以形成一大批居住人口的。但是並沒有形成,在磁雲星上的男女可以生育後代,但是後代必須在六歲前,乘坐飛船返回土之星!

聯邦如此立法的原因是擔憂地域化。

地域化!在生產力不發達的階段,一個村子和另一個村子之間,經常不交流都會形成方言差異,都會將對方看作是外鄉人,到了工業時代有了高鐵,有了網絡,地域化才消失。

但是當下的生產力,星球和星球之間不可能形成星球內那麽便捷的網絡,而運輸更是麻煩,故必然會形成地域化。

宇宙歷八百年的時間內,聯邦在太空擴張中曾兩度出現地域化現象,由於處理方案不同,給聯邦帶成了兩種後果。

第一次地域化就是融氏一族在月球上定居後,自稱汲月一族。這種自稱一開始也許只是一個自嘲,但是當時天啟歷末年著名的誅神者蘇鴷發覺了汲月這個特殊文化代號,非常敏銳的察覺到可能造成的問題,立刻啟動自己的政治力量開始宣傳某政策。

蘇鴷的宣傳立足於人權:人類是土之星物種,在數百萬年來基因是適應土之星的需要而進化的,在月球上的新生代有權力在土之星度過青少年發育時期。

在宣傳下,保障月球移民下一代在土之星受到教育的法案通過,聯邦政府不顧民間沸沸揚揚的輿論(埋怨),撥款了大量資金,建設土之星和月球之間的往返太空通道。每年有數十萬汲月青少年在兩地之間往返。為了這個方案,甚至降低了土之星當時五十年內民眾的福利政策。該條鏈接月球和土之星之間的通道在那個時候被基層民眾埋怨:這是一條太空精英們的專享仙路。潛台詞:凡人沒機會走。

請注意:現在聯邦十五大學院全部在土之星也是那個時期政策的遺產。當代融繼璇,融繼英可從未說過‘汲月一族’這個詞。可見當代指揮官、控制者、天騎士對土之星的認同有多麽高。

但是!在五百年前聯邦第二次地域化的時候,三大至高職業對聯邦的認同就出現過巨大的分叉!

回顧歷史——水風土三顆大行星在宇宙歷初期被聯邦統合過一次!第一次統合戰爭勝利的太輕而易舉了,以至於當時聯邦上層過於樂觀。

這三顆大行星可不比月球和土之星那點距離,要讓行星和行星之間的溝通做到月球和土之星那樣是不可能的。但是以當時的國力,為最高層精英建設一條往返道路還是可以的。

要知道能夠高效統合星球表面大範圍作戰能力的上位指揮官數量也不是很多。指揮官要長期駐紮在水風兩顆星球上,而駐紮時,難免要受到當地文化影響,而生育下一代後,更是要受當地文化影響。

好吧,當時土之星打贏戰爭後民粹主義盛行,為了保護福利,當時的政客恰恰砍掉了讓指揮官的家人在太空中往返的項目。

當時政客們認為沒必要浪費國帑在太空中專門為精英們構架一條來回往返的高速太空航線。——啥?蘇鴷在哪?第一次統合戰爭結束後,蘇鴷已經不在政壇上了。

結果後來的情況證明了,聯邦在月球上躲過的塹,在第一次統合戰爭後沒有躲過,短短一百多年時間,鎮守水之星和風之星的指揮官快速本土化,連帶本土化的還有一批長期在該地區駐紮的控制者。(天騎士沒有被當地本土化,是因為高速戰機在宇宙中的機動性,時常在太陽系各地跑,使其不容易受到一個星球影響。)

人在一個地方長期生長,然後來到另一個地方,聽到那個地方的人鄙夷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就會產生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