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風暴掩護

宇宙歷849年8月。

超級戰役,在不少人意料中來了,但是來的方式還是讓聯邦精英們抓腦殼。

在土之星赤道地區,一個超大型氣旋正在赤道形成,一般的自然氣旋在赤道上的生命周期為七天,而這個氣旋足足發展了十一天。然後就一路向西,奔向千川沿海。

這種極端的自然現象,嗯,既然都是極端了,那麽就說明很少在資料庫中記載,而聯邦人工智能的分析都是基於現有資料進行理智分析。沒在資料庫上自然不會亂分析。

這場戰役前夕,聯邦人工智能們也是後知後覺,把沿海少數監測站的資料調出來,才發現南北冰洋海洋表層的鹽度在極短時間內發生了變化,直接截斷洋流。三米水層的熱容量就是整個大氣的熱容量。這個慣性體系改變了,且正值七八月份東大洋颶風形成的高峰期,所以就這麽在條件上助推一下。超大台風就——均摘星:“沒錯,正是在下在搞事。”

這種大規模氣候幹涉能力,其實是海洋建設帶來的副成果。

這五年來,求進會在海底的基礎設施建設,用的是一百五十年前搞出來的海底熱鉆井發電站技術。而該技術的實用化卻因為成本問題沒有大規模運用。

人類的技術成本,有時候就是需要戰爭刺激,完成技術規模化,才會使成本大幅度降低,最終實用化,例如一戰前期,若是絕對自由市場合成氨工藝其實難以搶占市場,因為當時化工廠所需的反應釜以及工人成本那麽高,哪有直接挖鳥糞硝石好。也都是德二被封鎖才讓這條科技樹徹底攀升成熟成為主流。還有三戰前,煤合成油技術已經成熟,但是中東那疙瘩挖的油實在是太便宜了,煤變油技術一直是沒有初始市場。

這次戰爭,聯邦將求進會這個工業形態社會封鎖在大洋區域,直接讓求進會把海底能源網技術逼至大成。在產業化後,大量的人員,形成組織性,在工作總結中,把這個海底並聯電站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挖出來了。

其中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工業過程中地熱不斷制備的時候,會產生鹽水分離現象,如果不處理的話,會讓一個區域的鹽水濃度越來越高,雖然在海底濃鹽水自然消散,但是工業是持續性的,例如霧霾,超出了自然消散的度就很成問題,這些濃鹽水且不說對潛航器威脅頗大,一旦積累數量過多,甚至會成為敵人核打擊的示蹤劑。

這個過程必須解決。

由於濃鹽水比重大,不能像大氣層上煙囪那樣排出去,如果搞建築管道向上排放,它就會像液態一樣流到下面。

求進會用兩個方法解決問題,第一,就是建設海底平行管道,將鹽水排遠一點,當然由於所有海底低谷都是建造熱電站的好地方,鹽分還會從高流到低處。管道必須要非常非常遠。

第二個方法,就是制造一個個直徑150米的塑料袋,看起來就是飛艇那麽大,但是實際上容量就百萬立方米,把濃鹽水注入進去,然後再加一點點空氣,讓其自然上浮到中層海洋後,內部的刀片機器人直接刮開,然後自動卷機收起破裂的塑料袋,這樣的百萬噸高鹽度海水就散開了。

求進會截斷洋流,就用了這第一個方法和第二個方法的組合,在戰役準備期間,就在海底囤積了大量的,兩年左右的廢水,鹽度平均含量超過百分之二十。

現如今這場戰役前夕,近乎千萬億噸的百分之二十五鹽分廢水,在七月份十幾億個大型塑料袋的幫助下,上升到了洋流層地區。

超級氣象災難出現了。

8月13號,超級台風直接朝著東大陸挪動。太空中的衛星對下面探測只能看到閃爍著電光的雲層旋渦。而在8月16號,東大陸剛好受到天文大潮的影響。而這就是均摘星選定的進攻時間。

【均摘星:“進攻嘛,當然是在你不方便的時候來。”】

狂風暴雨,急潮,還有蓄勢待發的軍團。

16號,早上九點,隨著第一波浪花進入海面。在深海中,三千六百二十四艘潛水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東大陸大陸架上浮。然後開始變形,豎起了“風帆”。

這是滾筒型的風帆,滾筒在轉速下,調節船體受到的風力。物理原理:馬格努斯效應。常見現象:球星踢轉彎的香蕉球。利用風能的效率非常高,這種設計,現在不是貪圖風能,而是幫助大型運輸艦穩定航行姿態。至於容易被偵查的缺點,這麽大的風暴讓聯邦偵查系統無法如正常情況下啟動。

【均摘星:特殊的環境,需要奇葩設計。】

求進會的這些大型運輸船在風浪中非常穩定地抵達了登陸點,鋼鐵甲板直接打開,露出了燈光閃爍的軍事艙,一架架半球形,重量兩噸,金龜子外形的機甲從戰鬥艙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