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九章 興慶密會(第3/3頁)

玄武門之北為夾城西苑,乃重兵駐紮之地,西苑後大門重玄門,通往禁苑,乃皇家園圃。

在承天門和玄武門兩門間的太極宮,共十六座大殿,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殿有四座,為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也是規模最大,最宏偉和重要的四大主殿,又以太極殿的尖頂,如鶴立雞群,高出群殿之上,隔遠也看得見。

太極殿乃舉行「中朝」的地方,逢朔、望,皇帝在這裏接見群臣,處理國家大事。

太極殿兩側設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史館和中書省等核心治國機構,未能在這範圍內任事者,均稱不上為內閣大臣。

接著是兩儀殿,論規模、氣象,都遜太極殿兩、三籌,然重要性和影響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皆因此殿為「內朝」舉行之處,國政大事先在這裏商討、決定,只少數大臣重將有資格參與,更須為皇帝的親信心腹才行。

可是,世易時移,本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活動主場的太極宮,在高宗李治之後,已移仗大明宮。雖然,重大的禮儀活動仍在太極宮舉行,但象征的意義,遠大於實質的作用。

蕭規曹隨,李顯遷返長安,入住的是大明宮而非太極宮。

大明宮位於禁苑之內,與太極宮成犄角之勢,原名永安宮,是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八年,

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避暑行宮。到貞觀九年,李淵死,始易名大明宮。

論面積,大明宮等於大半個太極宮,楔形。高宗李治之所以從太極宮遷往此離宮,與大明宮的地勢有關。

原來大明宮所在處,是龍首原的高地,遠較潮濕的太極宮幹燥,大利患風痹症的李治,故對此離宮大興土木,進行整修擴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下,令大明宮亭台傲立、殿宇重重、廊徑交接、處處林園,洋洋大觀的閣殿亭榭,逾三十之眾,富麗奢華處,比之太極宮,毫不遜色。

大明宮共宮門十一座,最重要分別為正南的丹鳳門和北面的玄武門。

丹鳳門規模最大,作用等同太極宮的承天門,亦可在此舉行禮儀活動。

主殿含元,位於大明宮南部,從丹鳳門進入大明宮,迎面是大殿的前庭,兩側設鐘樓、鼓樓,東西再有左右金吾仗院,然後就是通往含元殿的龍尾道。

含元殿另一特色,乃其建於高台上,殿基比平地高出近四丈,因此,登殿須先攀上長二十丈的長斜階。

台階有一主二副三條階道,中階道為主,寬六丈,兩邊副階道寬丈二。中階道為皇帝專用禦道,人稱龍尾階。從龍尾階登殿,還要上三層台,下、中各為五丈,上台二丈,襯托得含元殿氣象萬千,巍峨壯麗。

地勢加上本身的規模,繼太極殿後,含元殿成為西京最高大雄偉的建築。居高臨下,可遠眺終南山,近覽城景,又非太極殿能比擬。

含元殿北為宣政殿,圍墻外設史館、弘文館、門下、中書兩省、禦史台、命婦院等近臣、機要的官署。

宣政殿北是紫宸殿,是皇帝舉行「內朝」的處所。有資格到這裏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大臣,叫「入閣」,作用等同太極宮的兩儀殿。

然而,不論含元殿如何氣勢懾人,宣政、紫宸兩殿在政治上如何舉足輕重,仍及不上麟德殿的規模和多樣化。

麟德殿不但是皇帝和後妃的居所,更是皇族尋歡作樂的樂土,內裏設有宴會、馬球場,欣賞歌舞、觀賞百戲的各類場所,加上東面就是太液池,風光怡人,令麟德殿成為皇宮內的園林。

池分東、西,西池較大,池岸以石塊加固,池中有人工山名蓬萊,山上建太液亭,回廊環回,是觀星賞月的勝地。

龍鷹由陸石夫送至丹鳳門,交給宇文破,再由宇文破領路。